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五)1---3慧律法师主讲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1、楞伽《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阿跋五,多罗1---3慧律法师主讲。宝经讲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五)1---3慧律法师主讲

2、法师主讲:慧律法师主讲。主讲《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阿跋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多罗

3、宝经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慧律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法师711页,主讲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沙门释成观撰注一切佛语心品之三。楞伽

4、【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

5、】这一段是讲三种意生身,这一般凡夫没有办法,只能靠理解,体悟也体悟不出来,那么这三种意生身,给我们做一个模范,一个向往、一个引导,这些都是大菩萨的境界,菩萨的境界。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分别”就是差别相,“通相”就是共通之相,也就是意生身的差别相与共通之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说: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

五1---3慧律法师主讲

1、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这就是师父常常在讲的,有人问师父说,您认为佛教缺少的是什么。我就跟他回答,佛教目前最缺少的有两种:一、佛的正见,现在都搞热闹,搞一些边缘,对于佛教的核心了无痛痒,像隔靴搔痒一样,虽然也念念经、念念佛,其实那一颗佛的心性体会不出来,第一个,整个佛教所少的,就是佛的正见。第二个整个佛教所少的,就是定,几乎没有办法像祖师大德,那一种心性能够定一般,我们都忙于世俗,忙于人多,我们不是说念佛不对,或者是法会不对,也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我们正缺少的就是佛的正见,还有正定,也就是三昧。没有这种功夫,那没有这种功夫,就没有意生身,换句话说:你想得到佛的意生身,诸佛菩萨的意生身,你要先有三昧的功夫,那没有这个三昧的功夫,就没得谈了。

2、这是基本条件,这所谓“三昧乐”,因三昧而乐,这充满着乐,然后正受,这个“正受”,就是“三昧”的另外一个名词,那么“意生身”,意思就是说:这从初地到五地的菩萨,得意生身,必须要有三昧,而这个三昧,而乐于正受,正受当然就是,不是邪受,第二点的意生身是觉法自性,如实的觉知诸法的自性空无自性,那么第二个“性”字呢。就是性所成的意生身。

3、那么整句话,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如实地觉知诸法的自性空无自性,以此圆成实自性所成的,所成就的这种意生身,是六地、七地、八地菩萨所成就的意生身,前面那个“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是初地到五地,第二个是六、七、八地,如实觉知诸法自空无自性,这于以此圆成实自性所成就的意生身,这个就是六、七、八,接下来,当然能够自利,好,觉法,一切法空无自性,也就是空相了,接下来,就是九地跟十地菩萨,要发大悲心怎么样。种类俱生,意思就是,随顺众生种种的种类与其俱生,意思就是,来示现,来度化,这个“无行作”那个“无”要用两次,“无”行“无”作,没有能行,没有所行,没有能作,也无所作,简单讲:“无行作”就是“无作行”,“无行作”那个“无”要用两次。“无”行也“无”作,“无作”就是无为法,没有能行、所行,没有能作,也无所作,这种接近圆满的,圆成实自性的所获得的一种意生身。

4、所以以上,都是修行者一定要悟了,同时要觉知,“了知”就是悟了,同时要觉知,初地上上增进之相,意思就是:入于初地以后,你必顺一步一步地上上增进的一种行相,然后怎么样。渐次而证,诸位,只要没有达到佛的境界,都叫做“次第”,所以叫做“渐次而证”。

5、得三种意生身,这三种意生身。【注释】“意生身分别通相”:“分别”,即,就是“通”就是共通。此,这个,即,就是,别相与通相。前面虽然有提到,由修行者之四种大方便,而能入住于八地,得意生身,但并未,没有,说意生身到底有几种差别,现在于共通的意生身相当中,再分出三种差别,令知而趋于上乘。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