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菩萨欲于恶世度生,无有是处
《智论》云,无有是处具缚凡夫,菩萨有大悲心,欲于欲生恶世救苦众生,恶世无有是度生处。何以故?烦恼强故,无有是处未得忍力,菩萨心随境转,欲于声色所缚,恶世自堕三途,度生焉能救彼?假令得生人中,无有是处圣道难得,菩萨以施戒福力,欲于或作王臣,恶世富贵自在,度生纵遇知识,不肯信从,荒迷放逸,广作众罪,由此堕落。 莲祖以下疏文,详明阐述文句义蕴。首先援引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中三段论述为证。龙树菩萨乃古印大乘佛教集大成者,佛在经中悬记以初欢喜地往生极乐净土的大菩萨,在震旦国唯一被推尊为八宗祖师的大善知识,故其教言有崇高的权威性。 一般来说,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已得无生法忍者,自宜以大悲为业,于生死苦海,广济众生。二者,未得无生法忍以还,及初发心凡夫。此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待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救度群萌。由是,龙树菩萨率直昭示,内具见思烦恼,外为声色所缚的凡夫菩萨,有大悲心,愿生五浊恶世救度苦难众生,无有是处。 何以故?五浊恶世,红尘滚滚,五欲诱惑力强。自无定慧忍力,心随五欲尘境转,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繫缚,造作种种恶业,自堕畜生、饿鬼、地狱中,受诸苦报,自度尚不可得,何能救度众生。譬如自疾不能治癒,何能解除他人病苦。此正犹如有人以一杯热水,欲融化一大块坚冰,当沸水浇冰时似显融化少些,转眼其融冰处反而拱起更高。凡夫菩萨欲于恶世度生,亦复如是。 又此凡夫菩萨,假令得生人中,经由隔阴之谜,投胎之昏,前世修行些许功德遗忘。若生于浊世佛法衰微之时,难得值遇大乘佛法。或业重障深,闻而不信,岂不又虚度一生。或因前世曾修习布施、持戒等福业,得以投生人中富贵处,或作国王(真如喆禅师),或作大臣(青草堂禅师、五祖戒禅师、严首座等),或作大将军(悟法师),在此世间,富贵自在。然「豪贵学道难」(《四十二章经》),于此五欲享乐中,十有八九会迷失。纵然遇到真善知识为他讲念佛法门,亦不肯信受奉行。如是大多荒迷于感官享受,广作众多罪业,由此又堕入三恶道,甚可哀愍。 莲宗诸祖依圣言量,传达「三世怨」之惊心动魄的信息,云于此浊世,一个佛道修行人,若不念佛求生净土,与造作五逆十恶的一阐提相较,其下地狱的果报,只有一步之遥。造恶业者当生堕地狱,而修道不求生净土者,第二世得荣华富贵,于富贵中迷惑造诸恶业,第三世堕地狱。此「三世怨」的因果连环,吾辈净业行人,宜深憬悟。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讲:苏州吴引之先生,在清末科举中考取探花(第三名),有福德,有智慧,长相庄严。他向印祖稟告,自己前生是云南某寺院的僧人。印祖闻之,即慈悲劝告:「你既然前世是出家人,何不今世恢复你出家人的道业?」吴引之问如何恢复,印祖开示他念佛求生净土。他一听,不以为然地说:「念佛有什么稀奇?」印祖说:「天下顶不稀奇的是吃饭,你是不是天天要吃饭?」他听了还是摇摇头,不肯念。后来活到八十岁,无疾而逝。 可见,前世出家修道,今世得大富贵,幸遇印祖这样的大善知识,苦心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都信不及,不肯照做。莲祖所说「纵遇知识,不肯信从」,自古迄今,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 莲祖所引龙树菩萨这段重要开示,作为第五重法义立论的重要依据,亦与《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遥相呼应,吾人宜作座右铭,日日提撕,铭记不忘。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天乘四种禅定之四禅
- 如何找到真正想做的事?
- 如果写作不赚钱,还有必要写吗?
- 大慧宗杲禅师悟道因缘
- 地藏菩萨对一切众生救度的最善巧方法
- 因果正见
- 同事说我结婚结早了,我说……
- 妙莲老和尚:学佛人不要自己随便乱说,小心犯了大妄语
- 远离虚妄的感觉,依止心中的愿力
- 妙莲老和尚:修行时有了疾病、遇到灾难,就说佛法不灵!功德全废!
- 唯有积德,才是最好的风水
- 如祥首座和尚:参禅的两个障碍以及如何去突破
- 「穷子喻」对我们的启发
- 外不著相曰禅,内不动心曰坐。
- 妙莲老和尚:包糖果的纸,有甜渍黏在纸上,手沾到了,他都不敢用舌头舔一舔喔!
- 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
- 为什么净土宗可以带业往生
- 只要你在走,你就不会永远落后。
- 如何找到真正想做的事?
- 可怕!老公面试失败后,仿佛变了一个人…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