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一)【讲义】万法都是心法跟色法,万法不是精神就是物质,说心色二法,即可了知
1、共读跟色共读楞严开示,楞严二佰四十一,开示【讲义】万法都是佰讲心法跟色法,万法不是义万精神就是物质,说心色二法。法都法万法楞严经讲义是心法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精神即,这两部开示是物质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说心色法 2、共读跟色欢迎各位有学之士,楞严有修之仁者,开示各位高僧大德,佰讲开悟见性的义万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 3、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 4、万有就是一切法,这个[有]就是法这个万法如何来归纳呢。把它归纳起来,这个心称为心王,叫做心王八识,或者是称为八识心王,意思就是心王有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我们称为心法,或者是心品,我们常常称为八识心王。简单讲就是缘外境的精神主体性,就是心王八识,或者称为八识心王心所,有五十一心所,有受心所、想心所,因为这两个特别的强,任何一个人接触到外境,一定有种种的感受、一定有种种的妄想,所以,这个受、想各别列出来,就是二个心所;那么,这个行蕴就是四十九心所。 5、心所犹如大臣,心王犹如国王,国王出去,旁边一定有大臣,没有说可以让国王单独出去的。眼睛见一切色法,一定会动念,看你动什么念。譬如说我今天眼睛看不顺眼的,这心所,譬如嗔恨心就起来,就配合心所;耳朵听了一句不顺的话,嗔恨心就起来,心所的嗔心所就起来。如果这个人很有善根就不一样了,他内心里面想说:我要来听慧律法师演讲,这个《楞严经》难能可贵。 1、来,眼见佛像,耳闻正法,内心里面产生慧心所,还善根心所,叫善心所发现,这个人接触到三宝,时时刻刻都是善,绝不容许去造一点恶。所以,国王一出现,善良的大臣就跟在旁边,叫做善心所配合心王演出,国王出门,这个大臣一定跟在旁边;问题就是这个大臣跟的是治国的良臣,还是害国害民的奸佞的大臣,就看你怎么跟了。跟着贪嗔痴,这个是奸佞的小臣,这个国王完蛋了。八识全部染污了,它四周围大臣没有一个会忠心耿耿,没有智慧的心所、没有定心所、没有善根的心所、没有惭愧心的心所,你想想看,这个国王怎么会好。 2、所以,国王会配合大臣,这个心所有五十一心所,有好的心所,有很恶的心所,恶知见的心所,像外道他就是恶知见的听经闻法就是慧心所配合八识心王。色法十一,所以,8加51再加11,色法是十一。色法——五根、五境、法处色五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也是属于色法;五境,就是五尘,色境就是色尘,声、香、味、触、法,五境就是五尘境。 3、法处色——半分心法因为这个法尘是前五识落谢的影子,落下来的影子,残留在意识里面。所以,是由色法,半分的色法,引起内心里面的分别,所以一半是意识心,一半是色尘,因为这个法处色是第六意识以一切诸法为所缘。简单讲:法处色就是我们所讲的精神作用,种种的受、想、行等等,这个叫法境。法处色虽然它是色,可是,不是外面那一种色,因此叫做半分心、半分色,一半一半前五识攀缘五尘落下来的影像,内心里面自我分别,也借重色尘、也借重心意识,所以,半分心、半分色,叫做法处色。 4、所以,色法就是五根跟六尘的意思,五根加五尘,就是五尘境,加法处色,五加五加一就是多少。不相应:二十四不相应法,也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也不是色法;但是,是由色法、心王、心所三位假立而成,称为心不相应行法。 5、譬如说时间,本来就没有时间,是因为我们假借色法:地球的运转,心王跟心所的分辨,变成创立一个时间的概念。所以,时间它是一种概念,空间它也是一种概念,叫做心不相应行法。共读楞严开示
二佰四十一【讲义】万法都是心法跟色法,万法不是精神就是物质,说心色二法,即可了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一发心诵经口就臭,是诵还是不诵
- 做事认真是执着吗?这种算随缘吗
- 四十八大愿——(第28愿)菩萨道树普见
- 不去对治昏沉,你就在不断增长愚癡
- 做了不少善事,为何资粮力还是很有限
- 破妄说灾福
- 见一切众生,都给它说三皈
- 轻视傲慢出家师父就是招罪损福,不可不慎
- 可以跟着念佛音频旋律唱念佛号而不计数吗
- 把过失推给别人,这就是痛苦一再重演的原因
- 四十八大愿——(第25愿)菩萨演一切智愿
- 修行是转变第六意识,而不是消灭第六意识
- 照看你自己的心
- 何为「众生浊」
- 四十八大愿——(第33愿)蒙光触身获益
- 修行是转变第六意识,而不是消灭第六意识
- 佛经与道教的经典可以同时诵吗
- 不是老僧定力大,便落凡间做马驹
- 代众生受苦的精神
- 为什么有人富贵坚固得来容易,有人却要辛苦劳作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