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0
1、楞严《楞严经》大纲,纲目目次解说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次解大纲,楞严目次解说主讲:慧律法师主讲。纲目 2、次解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纲目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次解第三篇,楞严五十阴魔,纲目破魔证通,次解 3、楞严这个就是纲目禅定、禅修当中,次解有五十种现象。色有十种阴魔、受有十种阴魔、想有十种阴魔、行有十种阴魔、识有十种阴魔,也就是说:禅中、禅定中,有五十种境界,总归一句话:千万执着不得。执着就坏,所有的末法时期,所发生的乱象,统统在佛陀的预言当中。这五十种阴魔,是修学佛道必经的过程,如果有发生种种的状况,底下所指出来的状况,千千万万不能迷惑、不能贪着,以为自己是证圣,这样子就会堕地狱,因为会狂妄、会无知,总认为自己很有修行。 4、所以,这五十种阴魔是照妖镜,使魔无所遁形,也是一切修行人所必须注意的事项,一定要特别的注意。因为这一段特别的重要,我们要用一点点的时间:但是也不能太长,因为现在是在讲大纲。 5、第三篇,五十阴魔,破魔证通,第一章习禅须知魔事。你要知道什么是魔,要很清楚,免得被干扰、迷惑。经文:【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幢,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已说真修行法。 1、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义贯:[即]于此[时]就是这个时候,正当[如来将]欲[罢法座],离席而起时,乃[于师子幢]上[揽]按[七宝几]就是,讲经桌,[回]其如[紫金山]之身,[再来凭倚]法席,又再坐下,离席又再坐下来。而[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尚未证圣道的[有学缘觉]及[声闻]众,[今日]已经[回]小乘[心趣]向[大菩提无上妙觉]之道,而[我今]虽[已]为你们阐[说]了[真修行法],然而[汝]等[犹未]能[识]别[修]习自性定慧之[奢摩他]自性定慧就是要见性,那一种见性的自然的定跟慧。奢摩他,所谓,无止而止,就是不要刻意的去止它,烦恼自然就止。及[毗婆舍那],非观而观,清净自性自然能观,观无所观,也无所能观。 2、除非你见性,否则这个很难体会。止而无止,非观而观,之中的[微细]难觉之[魔事],故当[魔境现前]之时,恐[汝]等仍[不能识]知。 3、若光欲以禅定水[洗]涤[心]垢,灭除心相而入于灰心泯智之定中,此[非]有[正]知见,极易为魔所趁而[落于邪见],且认邪为正。一切魔事,[或]是[汝]自五[阴魔]所生,非为外魔,[或复天魔]所作、[或]是[著鬼神]之境,[或遭魑魅]精怪所弄,然行者若[心中不明]识究竟是谁造成的境界,便会[认贼为子]。所谓认贼为子,就是,把有害的人当作可爱的人, 4、[又复于]世间禅[中],以[得少为]满[足],例如过去已得[第四禅]之名为[无闻比丘]者,便于得四禅后[妄言]他已[证]得[圣]道说自己证,阿罗汉道,并谓入第四禅即是入涅槃。认为第四禅天就是涅槃。 5、后来在他四禅天的[天报已毕],五种[衰相现前]时,方知自己将死,便反而[谤]佛为妄语,言[阿罗汉]不受后有,因为阿罗汉叫做无生,不受后有,不再转世了。而他今既已得四果之无生,且已入于涅槃,为何却再从涅槃出,而[身遭后有]将复受轮回。可见实在并无涅槃,而阿罗汉也不是证无生。《楞严经》大纲
目次解说1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