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为何称为「法云地」
由得总缘一切法智,为法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云地三摩地门,为法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云地又于法身能圆满故。为法 这个法云地,云地为什么用「云」来表示菩萨内心的为法状态呢?因为他内心当中能够「总缘一切法智」,就像大云能够普遍地摄持种种功德的云地水。 那么到底什么叫「一切法智」?这当中有三种的为法法是他所摄受的: 第一种,「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云地三摩地门」。为法菩萨一念心中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云地法义,摄持无量无边的为法禅定。 这个「陀罗尼」我们解释一下,云地有四种陀罗尼。为法在《瑜伽师地论》上说,陀罗尼是一种智慧的意思。 智慧有四种:第一个,法陀罗尼。就是菩萨听闻佛法以后能够摄持不忘,这叫法陀罗尼。 第二个,义陀罗尼。就是对于种种法的义趣,它的道理,能够摄持不失,这叫义陀罗尼。 第三个是咒陀罗尼。菩萨在三昧当中能够生起种种的咒术,来为众生破除障碍。比如说观世音菩萨能够入三昧当中宣扬〈大悲咒〉,那么众生持〈大悲咒〉,就能够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菩萨能够演说种种的咒语,使令众生受持以后能够破除遮障,这叫咒陀罗尼。 第四个,忍陀罗尼。菩萨对于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能够安忍不失。 所以,法陀罗尼是成就闻慧;义陀罗尼是成就思慧;咒陀罗尼是属于修慧,这是通凡夫的;这个忍陀罗尼就是属于证慧,是圣人。十地菩萨成就这个闻、思、修、证四种智慧。 十地的菩萨在一念广大的心中能够摄持法、义、咒、忍四种的陀罗尼门,也能够成就四禅八定的种种的门。这个「门」就是通达的意思,就是出入自在,他能够入,也能够出,出入得自在。 这就是大法智的第一种法。 第二种法,「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前面的摄持陀罗尼跟三摩地是生善,这个地方是破恶。菩萨的智慧能够像「大云」,覆盖像虚空一样的所知障,对一切法的善巧运用他不再会有任何障碍。 第三种,「又于法身能圆满故」。前面是生善、破恶,这个地方是入理,这个法身就是指真如理。菩萨能够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入真如理。 这个就是得到「业自在」了,叫「大法智云」。 这个地方是解释十地的名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历代普贤菩萨感应四则
- 《楞严经》第十六套:?3>五十种阴魔
- 《楞严经》第十六套:?7>五十种阴魔
- 《楞严经》第十四套:?9>(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 破地狱的偈
- 《楞严经》第八套: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6>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11>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8>
- 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
- 《楞严经》第十五套:?13>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20>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7>
- 十次闭关念佛的体验:吃得下苦才体会念佛的甜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16>
- 《楞严经》第八套: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5>
- 《楞严经》第八套: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1>
- 念佛经常头疼,是过于用力的原因吗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7>
- 《楞严经》第十三套:?13>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楞严经》第八套: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9>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