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皇宝忏》十卷都说了些什么
礼拜《梁皇宝忏》是梁皇佛门中修忏悔的主要法门之一,流传千载,宝忏经久不衰,卷都感应无数。梁皇起因梁武帝梦见蟒蛇,宝忏为妃子生前嗔恨心重死后而堕入蟒蛇身,卷都恳请武帝为她祈请高僧为其忏悔业障,梁皇代她广修供养增长善根培植福德,宝忏后其即刻脱离畜生业障得解脱。卷都 《梁皇宝忏》开篇先述编制名称的梁皇缘起,即梁武帝为超度皇后、宝忏消其业障而设忏法。卷都后因梦到弥勒菩萨,梁皇感其慈悲精神,宝忏便以「慈悲」为忏法名称,卷都因此《梁皇宝忏》又名《慈悲道场忏法》。 弥勒菩萨本名「慈氏」,以「慈悲喜捨」四无量心中「慈」为首利益众生,观世音菩萨以「悲」来济度众生。「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在《梁皇宝忏》中,先拜「弥勒菩萨」,后拜「观世音菩萨」,寓意慈悲具足一切善根福德,发无住清净心,实践慈悲心,方能降伏烦恼,福德圆满。并劝勉佛弟子要在身语意中,贯彻菩萨的慈悲心,如此可以「守护三宝,令魔隐蔽」。 接下来我们看各卷大意: 《梁皇宝忏》卷第一 纵观十卷忏文,以第一、二卷之内容最为关键切要。第一卷主要分为三部分,即皈依、断疑、忏悔。 皈依 欲礼忏必先皈依。因世间万事万物皆迁流变化,在世事无常中唯有佛法僧三宝可作怙恃,依之而能消除罪障、断灭轮迴。因此拜忏以皈依为首,是为礼忏者增长福德善根。 断疑 既已皈依,当信三宝,但世人多疑,不能尽信,使功德徒增损耗。对此佛教允许善信存疑,因为有疑,才会去进一步探寻真相,最终生起信心。在这一部分,忏文列举了多个「好报与恶报」等世人时常疑惑的例子,并以三世因果之法为众断疑,从而劝勉大众「若欲得道,当依佛语」。 忏悔 皈依、断疑后便可以开始修行,修行的第一步便是「忏悔」,即忏悔过错,再不复犯,从而去恶趋善、改往修来。 《梁皇宝忏》卷第二 既已「忏悔」消除宿恶,当速修善法,以免恶业再起、苦难重演,因此第二卷主讲「发心」,即「发菩提心」「发愿心」「发迴向心」。 发菩提心 不要以为「发心」很难,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发心」,如:愿暴富、愿找到好姻缘等等,但这些只是凡夫心,无法帮助我们从苦难中解脱。因此,当我们忏悔恶业以后,就要发和佛菩萨一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 发愿心 发菩提心不光只是嘴上说说,还要有切实的目标,这就是「发愿心」。我们所熟知的有药师十二大愿、弥陀四十八大愿、普贤十大愿等。忏文中也劝勉礼忏者发下二十大愿,大家可以去恭读了解。 发迴向心 发菩提心、发愿后,还要把实际行愿所获的利益人天的功德全部迴向给一切众生,让大家能够一起远离苦难,这便是利益众生的「发迴向心」 《梁皇宝忏》卷第三、四 第三、四卷总体类似,主要讲述了六道中的种种果报。 一切众生总是畏果不畏因,就好像做坏事害怕惩戒却依然忍不住去做,吃食者怕生病,但却对存有隐患的野味敞开肚皮。如是种种,不一而足,因此忏文先讲述众人所畏惧的「果」来警戒众生,再举例说明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最后诚祈诸佛菩萨度脱六道一切众生、灭除六道一切众苦。 《梁皇宝忏》卷第五、六 第五、六卷主要讲述了众生因「心想颠倒」,总是「贪着世间」,但事物总共就这么多,一方拥有的多,另一方就拥有的少,也就有了利益纷争,结下怨仇。 第六卷中具体罗列了结怨的因缘,并再次强调「忏悔」,令怨怼双方都互相宽容、原谅,也就解怨释结,化违缘为善缘。 《梁皇宝忏》卷第七、八、九 虽然我们在这轮迴中受苦无量、与诸多众生结下怨怼,但我们生为人身也有许多值得庆幸的事,如未堕地狱、畜生道、可读诵经典、可利益众生等十种幸事。 第七卷主要讲述了我们的种种幸运与善缘,庆幸的同时更应心怀感恩。 因此第八、九卷便劝勉礼忏者对于那些曾护佑加持我们的护法龙天、此生及过去生的父母师长等,通过代他们礼拜诸佛菩萨从而为其祈福,并再次将礼忏功德迴向众生。 《梁皇宝忏》卷第十 在最后一卷中,进一步教导礼忏者菩萨的迴向法门、劝勉发六根愿。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虽然是罪恶造业的源头,但同时也是缔造善业的基础,故忏文中如是写道「众恶所起,皆缘六根,是知六根众祸之本。虽为祸本,亦能招致无量福业。」 纵观十卷,其以皈依为入门,以忏悔来断恶,以发心发愿为修善培福之核心,以迴向为利益一切众生之行门,逐渐培养礼忏者大乘菩萨的胸襟,并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广结法缘,从而使历劫罪垢得以消除,终获清凉。 历劫怨怼六道中 听我发愿对众生 欠我债者不再要 我欠债者为诵经 恕我无明愚癡罪 共同皈依佛法僧 待到九品莲花坐 再来娑婆度有情 又复皈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愿以佛力。法力。大地菩萨力。一切贤圣力。令某等父母亲缘。于六道中。有怨怼者。各及眷属。皆悉同时集此道场。共忏先罪。解诸怨结。若有身形拘碍不得到者。愿承三宝之力。摄其精神。皆悉同到。以慈悲心。受某等今日忏悔。一切怨怼。愿蒙解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