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文化

大乘佛法为什么叫「大」呢

先看「大乘」,大乘先解释‘乘’这个字,佛法「乘」是大乘指「车乘」,车乘有运载的佛法功能。意思是大乘说:如果我们的内心,能够不断地在佛法中熏习─闻、佛法思、大乘修,佛法从听闻之后,大乘进入如理思惟,佛法然后再「法随法行、大乘如说修行」。佛法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法」就能够产生一种「运载」的大乘力量,把我们这一念杂染的佛法心,运载到清净的大乘境界去,法有这样的能力,这是不共于外道、凡夫。好比你研究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及一些世间法,研究了很久,就可以依止这样的学问,获得一些个人财富。

大乘佛法为什么叫「大」呢

但是你说研究这些学问,能够把我们这样杂染的心转变成清净心,这是不可能的事。有许多博士、硕士,都是烦恼很重的人,因为世间的学问没有「乘」,没有到达彼岸的力量,这就是佛法不共于世间法的地方。那么「乘」的前面加‘大’字,主要拣别它不是「小乘」,是一个大车子。大乘佛法为什么叫「大」呢?清凉国师明确提出了四个意义:

第一、愿心大——「求无上菩提故」为什么叫「愿心大」呢?我们的大乘佛法,一开始就是要你发菩提心、要你成就无上菩提。「丈夫自有沖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不像小乘教法的发心,只是希望成就阿罗汉果,这样的愿力不够大。大乘佛法愿心大,所以一开始在凡夫地,就要发愿成就无上菩提。

第二、修行大——「二利成就故」为什么叫「修行大」呢?小乘佛教唯求解脱生死,所以选择远离人群自己用功,修学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他这一念心,从早到晚,只是念念观察自己当下的身心,别人怎么样,跟他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他的所缘境就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众生还在苦恼的境界中,颠倒、造业,跟他没关系,完全是在「自利」的功德上用功。大乘佛法就不一样,大乘强调「慈悲心」;要求你一方面要自利,一方面也要拨一些时间来关心众生,必须要自、他二利成就;所以你也要走出佛堂,把你所觉悟的法门,这样的光明智慧流传下去。所以大乘的「修行大」,这种修行功德太大了──是成就「自、他」一切功德,二利成就,叫做「大」。

第三、时间大——「尽未来际故」小乘的修行,一般来说,利根人「四生」就可以成就:第一生出家栽培善根,结果没有成就阿罗汉,死了;第二生又继续出家;第三生又继续出家;第四生出家,就证得阿罗汉;利根人四生成就阿罗汉。在成就阿罗汉入涅槃之前,要是你遇到小乘的行者,你想向他请示佛法,他也会告诉你;虽然说他不主动弘法,但是你有困难、向他请教佛法,他也会显神通来帮助你。但是,当一个阿罗汉进入涅槃后,那是全面的休息,他在这个世界消失后,就不出来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仍在生死苦恼当中,他完全不管。

「菩萨」就不是这样的态度,菩萨是尽未来际──「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自己跳出三界,由于他的大悲心,令他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他看到众生在三界里受苦,就像火宅一样,烧得很厉害,菩萨跳出来之后,为了利益众生,又跳回去。当然,这不是业力招感来的,是以愿力故,而在三界受生,生生世世再得「人身」,来度化众生。不然的话,你进入到涅槃去,谁都无法跟你接触,怎么能够度化众生呢?所以菩萨道是尽未来际,从凡夫修到成佛,一方面修行,另一方面度众生;成佛之后是完全度众生,那就没有用功修行这件事。总之,我们在因地修学,要做两件事,就是自利和利他的菩萨行;成佛之后完全是「利他」,因为「所作已办」应修的已经完全圆满。大乘菩萨是尽未来际无有休息、不到涅槃休息之处──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说菩萨的修学时间大。

第四、功德大——「具足万德庄严故」前面的「愿心、修行、时间」,是约「因地」来说,这里是约「果地」来说。大乘菩萨,生生世世在众生的污泥中打滚,积功累德,具足了万德庄严,所以是「功德大」。关于大乘菩萨,《摄大乘论》就有讲到:菩萨还没有成就「初地」之前,资粮位到加行位的菩萨,虽然还没有证入法性,但是只要他投生到人间,就会转世做「国王」,或是到天上做「天王」。为什么?因为他的福报大。就是在他证入圣位之前,他到人间不是做转轮圣王、就是做小国王,到天上就是做天王、释提桓因、大梵天王…因为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福慧双修,具足福德庄严。

这是说明为什么被称为「大乘」,因为「愿心大、修行大、时间大、功德大」,非小乘佛法所能比的。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