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在家因缘不同,切莫强求
《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示有妻子,切莫强求常修梵行。家因」 维摩居士也有自己的切莫强求妻子,但是家因他又去修梵行、离欲。切莫强求你说那是家因不是功夫呢?绝对是功夫。我要再重复一遍曾经说的切莫强求一句话: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家因随便。所以,切莫强求在家菩萨可以有妻子,家因因为那是切莫强求因缘。我刚才说过,家因应该去随缘,切莫强求随这两个因缘,家因来使自己无慾无碍。切莫强求 欲是一种执着,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执着,那不就是出离吗?不要把那种现像当作本质,不执着那种现象,我们就走出来了。否则,如果我们把现象看得很重,那么必然还是轮迴。 当然了,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着相的,很难从相里走出来。但是,我们如果想不着相,是不是得面对相呢?如果不面对相,那是不是一种逃避现实呢?所以说,我们要思考,要定位。我们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佛教徒?如果真的是要做在家菩萨,那么就何妨向维摩居士学习:「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那也就是,即使身未出家,心已经出家了。我们只是应众生的要求,来完成一个在家菩萨的形象和使命,而我们的心里乾乾净净,没有牵挂。我们只是为了别人的因缘,才尽了一些责任、义务和本分。但是请记住,这同样就是我们的缘分。 菩萨戒弟子应该知道这样一点,如果不知道,我们恐怕不但在家里很难过,而且也就不是什么菩萨行了。难过当然就不是一个菩萨,连个一般的社会人都不如,很痛苦,很烦恼,活得很笨。我们不能提倡这种活法,这不是一个在家佛教徒的生活方式,也不是一个佛教徒的心量,更不是一个佛教徒的方式。 这一段经文,是对在家菩萨说的,但也衬托出了出家菩萨应有的梵行生活。 我们就是出家人,应有自己的因缘,拥有自己的空间,如果找借口跑到社会上活动,那么就无法理直气壮。因为我们选择了这样的因缘,既然选择了它,就得对它负责任。虽然因缘不是固定的。如果一个菩萨执着因缘,他又错了,但是他要随着这个因缘。既然我选择了出家,那么我就对它负责;既然你选择了你的在家,那么你也对你的在家去负责,从而把握和珍惜在不同的因缘上历事炼心:欲求大道应无我,各有因缘莫羡人。 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远离五欲、自利利他的修行楷模。 我们必须清楚,当我们想让别人对我们尊重和恭敬的时候,想要在信众的圈子里说话有力度的时候,请不要去控制别人,而应该思考自己的修行、德行,以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一定要到位,一定要优秀。如此,别人自然对我们恭敬,而不是我们要求着别人尊重。那不是佛教徒的内容。 佛教徒的内容一定是要给人家欢喜自在,不要去控制别人,再者谁又能控制谁呢?我的寺院里,不止一次地告诉门卫:我们必须要有包容心,不管进来的人是哪里的佛教徒,只要他有正规的皈依证,只要他出示皈依证来证明他是佛教徒,你就应该让他进来拜佛、学佛。如果没有包容心,那么就会说只有拿极乐寺皈依证的人才可以进来。我们不会这样,也不允许这样,否则这是佛教徒吗?肯定已经都不是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有欲便有苦,无慾则无苦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一)在学如何观真心本性以前,先要能观察及判别妄心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七)阿难言:诸盲眼前惟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惟睹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五)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
- 调伏对色身感受的爱取
- 佛源老和尚:投胎是个大问题,好多老修行一辈子修苦行,投胎到富贵人家享福去了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四)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三)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
- 虚云老和尚山居诗六首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着者
- 随机阅读
-
- 为什么净土宗可以带业往生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五)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一)【讲义】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一)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
- 出家人转世后能否记得前世的事情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四)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七)“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瑠璃合’,无有是处。”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七)“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瑠璃合’,无有是处。”
- 天乘四种禅定之初禅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一)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着者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三)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
- 【图】虚云老和尚120年的传奇人生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三)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 佛源老和尚:最难断的就是情爱这个家贼
- 果报有四种,有的是定,有的是不定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一)【讲义】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