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修行实践

《楞严经》第十六套:?34>五十种阴魔

《楞严经》第十六套:?34>五十种阴魔

1、楞严《楞严经》第十六套:。经第34>五十种阴魔。套>讲题:《大佛頂首楞嚴經》。种阴

《楞严经》第十六套:?34>五十种阴魔

2、楞严第十六套:,经第五十种阴魔,套>主讲:慧律法師主講。种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

3、套>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种阴2223页:⑹黑暗中能见物。楞严经文:【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经第忽于夜半,套>在暗室内而暗室物。

4、此名心细暂得如是若作圣解[注释]:“研究澄彻”:精研细究“精光不乱”:精细之心光凝定不乱。“在暗室内见种种物”:见种种室中本无之物。《楞严经正脉》这么说云:“曾闻有人在静室中,忽见一人自地而出,一人从壁中来,此二人,对语良久,后,各没原处,又有三五裸形人,裸身人,高二尺许,偷,窃室中米,傍若无人也。

5、”“此名心细密澄其见”:这是因为心光细密,而得澄彻其见。“所视洞幽”《楞严经正脉》这么说云:“曾闻有人在静室中,忽见一人自地而出,一人从壁中来,此二人,对语良久,后,各没原处,又有三五裸形人,裸身人,高二尺许,偷,窃室中米,傍若无人也。”“此名心细密澄其见”:这是因为心光细密,而得澄彻其见。

《楞严经》第十六套:?34>五十种阴魔

1、“所视洞幽”:所看到的洞彻幽暗之境。[义贯]:楞严三昧行者“又以此”定“心”精“研”细“究,澄”净其心,照“彻”前境,其“精”细之心“光”凝定“不乱;忽于夜半”,能“在暗室内,见种种”室中本无之“物”出现,“不殊白昼”所见,十分明晰,“而暗室”中本有之“物亦不除灭;此名心”光“细密”而得“澄”彻“其见,所视洞”彻“幽”暗之境,“暂得”显现“如是”现象,不久将息,“非为圣证”。若“不作”已证“圣”之“心”,不取不著,亦得“名”为“善境界”;但“若作”已得“圣”证之“解”,贪爱取著,“即受”诸魔“群邪”所惑乱,而坠于魔道。⑺身同草木。

2、经文:【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肢忽然同于草木又则火光不能烧爇此名尘并暂得如是若作圣解[注释]:“刀斫”:“斫”,就是砍、斩的意思。“曾无所觉”:“曾”,即乃“觉”“烧爇”:“爇”“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併“排”。谓这是因诸尘併销之际,排除四大本有之性。以六尘即就是四大所成的故。

3、六尘既销,四大之性亦亡。“一向入纯”:以一向返照专切,故入于纯觉之境,而如遗其身。“遗”就是遗忘。

4、世间人啊,有时候会为了功名利禄,废寝忘食,那么学佛,修学佛道的人,为法也忘躯,我们的真正生命是法身慧命。[义贯]:楞严三昧行者“又以此”定“心圆入虚融”之境,其“四肢忽然同于草木”,纵使“火烧、刀斫,曾无所觉”知。“又则火光”熊熊亦“不能”焚“烧”令“爇,纵”以刀“割其肉”,却“犹如削木,此名”诸“尘併”销之际,而“排”遣“四大”之“性”,以此行者“一向”返照专切“入”于“纯”觉之境。

5、此乃以定力所摄故,“暂得如是”显现,不久将息,“非为圣证”究竟之境。若“不作”已得“圣”证之“心”,不取不著,亦得“名”为“善境界”;但“若作”已证“圣”之“解”,而贪爱取著,“即受”诸魔“群邪”之所惑乱。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