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干扰,是修行需要跨过的第一座大山
1、身体干扰,第座大山是身体干扰修行需要跨过的第一座大山。因为有了这个身体,修行需跨我们就像骑到了疯马的第座大山背上,不得不任由它的身体干扰摆布。它的修行需跨冷,它的第座大山热;它的饥饿和伤痛;我们不得不感知它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身体干扰更可怕的修行需跨是,我们因此不能知道未来和过去,第座大山不能看到山那边正在发生的身体干扰故事,于是修行需跨我们就猜想我们因而培养起了高度发达的思维,而这正是第座大山灾难的根本。 2、思维的龙卷风,裹挟着我们越来越远离家乡。因此,身体是修行的大患,是我们必须首先排除的。在身体的干扰没有排除以前,想顺利地回家,想自由自在地回家,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一点我们许多正在禅修的朋友就深有体会。 3、他们总是被身体的各种感觉搞得焦头烂额、精疲力尽,许多人在身体面前打了败仗,乖乖地举手投降,做了身体的俘虏,身体的奴隶。就这样,当人的时候,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美食,当狗的时候,我们又同样津津有味地吃屎,我们不得不跟着味蕾的感觉走。那么,怎样才能摆脱身体的约束呢。 4、要想摆脱身体的约束,我们必须经历轻安乐这个阶段,这是我们此次行军的必经之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什么是轻安乐。历代大师尤其是宗喀巴大师曾有过比较详细的论述。 5、轻安乐是身体的反应,比如我们会感觉到头顶有美妙的轻压的感觉,有时候有顶的感觉,或者头顶一点头发又竖起来的运动感,渐次发展下去会感到整个身体处在一种无法言状的美妙的酥暖的感觉中。过了这个阶段,我们就会渐渐地没有了身体的感觉,一丝一毫身体的感觉都没有了,完全只剩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轻轻灵灵的自己。身体上任何痛苦,哪怕是癌症的痛苦,此时你也丝毫不会感觉到,你处在一种极其美妙的感觉中,原来摆脱身体的奴役,做主人的感觉真好。 1、更好的还在后面,你会看到无限美好的境界,你的心会一下子清凉下来,再也没有以前的疯猴子的慌慌张张了。有人说,你在宣扬神通吧。对于神通,我们应当一分为二的看,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就像宝剑,既可是防身的法宝,也可是杀人的凶器。同样,如果能够科学的对待神通,我们的修行会插上腾飞的翅膀。 2、比如当你看到肉眼无法见到的美好的风景,你的心会极其清净清凉;当你看到几天后发生的事,而此后你又分毫不爽地经历的时候,你就再也不会有那么多憧憬和胡思乱想了,你因而不会受更多的思维的摆布;当你清清楚楚地听到树上的小鸟在交谈什么的时候,你就再也不会把他们当做小鸟了,因为那是的的确确的人,从此你去放生的时候你就再也没有了“我是人,我来救你们”的居高临下的心理优势,因而你将离真心更近,离老家更近。其实,神通和德行和修行在大修行人那里是相得益彰的。 3、没有神通的人往往执着神通,而有神通的人往往很不在乎神通,因为那的确不过是搬柴运水。怎样才能达到轻安乐呢。 4、技术方面因人而异,关键的是要把佛教科学的普遍真理和每个人不同的个体情况相结合,从而摸索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比如有的人身体很健康,就像婴儿,这样他就会很轻松地达到轻安乐,达到身空;有的人身体不很好,那就最好观呼吸,观呼吸成就能够解决身体的不适,从而达到轻安乐;有的人身体已经走下坡路了,各种不适的感觉纷乱如麻,让你连观呼吸都无法进行下去这里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观手。因为手与心最相应,因而最容易使注意力集中,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细心地体会手的麻胀感,暖热感,体会这些感觉的变化过程,体会最后失去手的状态。 5、集中力量突破一点,以点带面,一窍通而百窍通,手的问题解决了,整个身体也就很容易解决了。身体这个修行的大患,是我们修行路上必须攻克的第一个战略要地,任何宗派任何人都无法绕开。身体干扰,身体干扰是修行需跨修行需要跨过的第一座大山
身体干扰,是修行需要跨过的第一座大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念佛的利益超过拜忏水陆太多了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三)【讲义】总论心、色诸法,唯心所现。本经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四)【讲义】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六)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 佛现相来垂手接引,如何判断是佛是魔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四)常住真心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七)【义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三)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
- 跟出家师父同坐一起,感得什么果报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五)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
- 随机阅读
-
- 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三)【讲义】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四)正脉云:「二乘无漏,方超三有(即三界);菩萨无漏,更越三空。」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四)【义贯】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
- 临产助念可护佑产妇母子平安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二)今更约理解释,如是之法,按本经,如来藏妙真如性为如,如者不动之义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五)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属者附属:此二句陈述辟支来意,为值遇休夏之时,要附属诸比丘,作自恣法耳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
- 末法时期,念佛以持名最为得力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二)【讲义】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五)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属者附属:此二句陈述辟支来意,为值遇休夏之时,要附属诸比丘,作自恣法耳
- 娑婆求空空愈远,往生极乐入有得空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七)【讲义】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六)【讲义】所之一字,上下连带二能;能之一字,上下连带二所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六)第七卷末,佛答妙禅那,因阿难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
- 往生没捷径,只有靠熏习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讲义】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四)【讲义】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