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身心世界就是一念心所变现出来的
我们再看第三个,身心世界所变业果的念心问题。 「如是现出扰乱,相待生劳。身心世界所变」前面的念心整个世界、众生的现出产生都还是第八识,到了这一段「如是身心世界所变扰乱,相待生劳」,念心就产生了第七意识的现出作用。这个「扰乱」怎么说呢?就是身心世界所变,前面有依报的念心世界,还有正报的现出众生,众生开始看到了依报环境,身心世界所变他要去受用、念心去追求整个依报的现出环境,想要把它佔为己有,这个时候就产生一个「劳」。这个劳动的意思就是一种思虑,也就是我们说的一种恆审思量,也就是第七意识的产生,开始去思量,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这个地方的「劳」,主要是第七意识。 「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第六意识产生了。前面是偏重在法执,这个地方我执产生了。「劳久」,思虑久了以后,产生一个「尘」 。这个「尘」指的是第六意识的一种执取相。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树,树上有很多的苹果,就对这个相状产生执取,有执取就产生很多的爱取的烦恼。 「劳久发尘」,这个尘是一种俱生的我执的烦恼,是微细的;「自相浑浊」是一个分别起的烦恼,是粗的。「自相浑浊」是什么意思呢?「自相浑浊」这个「浑浊」是五阴身心。执取相有两种:一种是任运生起的;第二个要假借名言,要去思考才会产生的。 「自相浑浊」是一种分别的烦恼,它不是俱生的,是我们对于五阴身心的种种的分别而捏造一个自我的相状出来,就是分别的我执。「劳久发尘」这个「尘」指的是俱生的我执,是比较微细的。由这个第六意识产生以后,出现了爱取的执着,就产生种种的「尘劳烦恼」。这个尘劳就是烦恼。因为它是染污的,叫灰尘;它是躁动的,是劳。有烦恼当然就产生业力、产生果报、产生因果的循环。 我们这样子讲,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答案有两个:一个是「迷真起妄」。刚开始是真如本性的一念的无明妄动、一念的迷情妄动,而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众生。创造出来以后,这个相状又怎么产生相续呢?那就是「执妄为真」,在妄当中又产生第六识的爱取。第六识的爱取,第七意识的执着,使令产生很多的业力,使令这个众生世界又能够相续。所以相续是业力产生的。 刚开始生起的第一个相状是一念妄动,所以,「迷真起妄」产生了我们生命的第一个相状;第二个「执妄为真」,使令这个相状辗转地相续下去,又产生了业力。当然,这个地方的观念是说,我们整个身心世界其实就是我们一念心所变现出来的。我们以一个小故事来做说明。这个故事讲到「老和尚心中的妄想」。 清朝有一个居士叫王鼎实。这个居士从小就很聪明,悟性很高,看什么书一看就懂,而且福报也很大,生活上的受用都非常好。他十六岁的时候去参加一个考试,住在他亲戚家。考完试的时候,他觉得身体不舒服,就不吃饭,后来病情就越转越严重。他就跟他亲戚说:「你拿笔跟纸来,我要写遗书,写给我父亲。」他就写了,说,父亲啊,我的生命即将要结束,您不要伤心,我跟您就是只有十六年的因缘。 他说,其实我前生是镜山寺的一个老和尚。我身为一个老和尚,出家以后修学数十年,几乎成就大道。我做老和尚的时候,拿着念珠在外面经行,看到两件事情,产生心动:第一个,少年登科者。年轻人考上状元,功名成就以后,敲锣打鼓到寺庙来还愿的时候,我「仁者心动」,产生羡慕的心。这个妄想没有对治掉。第二个,我看到大富人家坐着美好的车子,很多眷属来山上祈福的时候,那种大富人家,我也心动。这两个心动的关系,我必须为我这两个妄想的心动来酬偿我的业力,所以我做你的儿子。他说,他死了以后,还要投胎一次。他这一生是做功名,是掌握权力;下一生要偿还下一个妄想,要做一个大富人家。 我们常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不要讲那么远,说从真如本性。这样太远。其实我们现在的身心世界是从你前生的妄想而来。你现在的妄想(当然我们很多妄想),其中一个势力强大的,就是你的来生。《楞严经》一再地告诉我们:外在的世界是我们内心的世界创造出来。 所以,我从什么地方来?我从我前生的其中一个妄想而来!所以净土宗说,修行一定要对治烦恼。你看那个老和尚,戒定慧的善根很强,但是他两个妄想没有对治。还好,只有十六年。这个妄想打得不是很重。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一念的妄动,产生了世界,产生了众生;众生、世界相互的作用,产生了因果;然后产生了整个生命的循环。就是所谓的迷真起妄。这个是讲到妄因。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造同样的罪业,受的果报为何会有轻重差别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五)【义贯】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三)戊二缘觉众復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屬诸比丘,休夏自恣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二)【讲义】辰二 依本来心圆彰藏性 (分三) 巳初 圆彰空藏一切皆非
- 「善念」和「善根」的差别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三)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一)夫群生莫不有心,而真心难悟 修行莫不有定,而性定难明
- 共读楞伽开示2(上)——《 楞伽经》的传奇传承苏东坡先生护持楞伽经公功不可没
- 大安法师2021新春开示:修心如牧牛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六)【讲义】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 随机阅读
-
- 龙树菩萨:十二礼偈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初悔闻请定竟 戊二 会众愿闻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闻者,从耳根发耳识,闻佛声教,由耳达心,故能记忆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九)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 怎样处理好学佛和学习生活的关系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三)【义贯】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三)【讲义】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一)【义贯】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 她一念阿弥陀佛,鬼就不敢靠近她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讲义】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三)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二)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 泛泛然念佛,则功过不相敌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九)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 共读楞伽开示2(上)——《 楞伽经》的传奇传承苏东坡先生护持楞伽经公功不可没
- 共读楞严开示(十五)正说妙定始终,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 心力跟佛力之间的桥樑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六)室罗筏城,即憍萨罗国都城,因有两国同名,故以帝都见称,乃波斯匿王所都也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初悔闻请定竟 戊二 会众愿闻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四)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