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一)【义贯】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
1、共读贯共读楞严开示,楞严三百三十一,开示【义贯】若生于声无闻则亡声相所在。百义不关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生于声识识从声生声相 2、因声有则因闻楞严经讲义是闻无闻则亡声闻应闻识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相所许声,这两部开示是共读贯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楞严 3、开示欢迎各位有学之士,百义不关有修之仁者,生于声识识从声生声相各位高僧大德,因声有则因闻开悟见性的闻无闻则亡声闻应闻识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 4、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 5、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经文:【若生于声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不应声、闻杂成中界。 1、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注释:【识因声有,则不关闻】:[闻],指能闻之耳根。此谓,若耳识是因声而有,则与能闻之耳根无关。【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若无能闻,则所闻的声相便亡失其所在,亦即,不能知声相在哪里;以无[能闻]则无法觉知[所闻]。既无所闻,则耳识便不得生。 2、【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若你坚持说:耳识一定是从声尘中生,而且转计许此声尘因为本身即有能闻之性,故可觉知所闻之声相。【闻应闻识】:[闻][识]此谓,如是则声尘于听闻之时也应能听闻到耳识。这便变成无情体,声尘,反而倒过来觉知有情体。【不闻非界】:反而言之,你若言声尘并不能听闻,如是则不能成立耳识界。 3、【闻则同声】:[闻]此言若识被闻,便如同声尘。【识已被闻。】:[知][闻识],能闻之耳识。 4、此谓,耳识既已成为被闻者,则谁来觉知而成为能闻之耳识。就是这个功能被吸走了。 5、【不应声、闻杂成中界】:[中界]指耳识界。不应说声尘与能闻之耳根混合交杂,而成就中间的耳识界:其实根本就没有中,因为混杂在一起便无中界可得。【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此界既无中界之位可得,则内耳界、外声界之界相,又怎能成立。因为无[中]则无[内外]可得。共读楞严开示
三百三十一【义贯】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名号怎么念才能摄住妄想心
- 佛源老和尚:有恩于我不可忘,施恩于人不可求
- 你本来就该成为一道独一无二的美丽风景
- 做事就要有做事的样子
- 临终神识失控,如何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 佛源老和尚:一部坛经字已多,百来万字墨成河……
- 修行有魔考
- 你拜一拜佛,无量劫的罪业就都消灭了
- 持名念佛一法,事则至简至易,理则至深至妙
- 佛源老和尚:如果没有了生死,即使把《法华经》背得滚瓜烂熟,也不能解决因果轮回的问题
- 佛源老和尚:一切都是无常,自己不好好用功,到头来一点把握也没有
- 你拜一拜佛,无量劫的罪业就都消灭了
- 学佛人要透过这关,不需要去求
- 修正法师:修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它会障住你,你就是迈不过去…
- 倓虚法师:佛法真有灵验!只是怕人没行持
- 元音老人|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
-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 佛源老和尚:报父母恩就要能让父母了生死
- 你的工作不能定义你
- 你本来就该成为一道独一无二的美丽风景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