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问答

《楞严经》第七套: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1>

《楞严经》第七套: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1>

1、楞严《楞严经》第七套: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经第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套处主讲:慧律法师主讲。本藏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性>

《楞严经》第七套: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1>

2、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处翻开《楞严经讲义》403页。本藏我们已经讲过了五阴、性>六入本如来藏,楞严妙真如性,经第今天我们要进入十二处本如来藏。套处

3、本藏如果前面的性>有一点点模糊,那么今天的课程就会很艰涩,十八处就会更难。所以,我们现在还处于《楞严经》的难度,算是高难度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再把白话文念一遍。

4、[卯三会十二处即藏性,分二,][辰初总征][二别破今初]【复次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二处就是六根、六处,就是六尘,就是十二处。【此总标十二处即藏性】。

5、这个即藏性是什么。就是看你有没有悟。

《楞严经》第七套: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1>

1、没有悟,就会意识能所不断;悟了以后就是藏性。所以,十二处当体即空,就是如来藏性,就是这个意思,看你有没有悟。【处者方所也以权教相宗说,根一定在内,尘一定在外,眼唯对色】,眼根是唯对这个色尘,【耳唯对声等,内外各六处,故名十二处】,二六十二,【亦名十二入;谓取境】,站在取境的角度来说,【则以根入尘】,站在取境的角度是六根入于六尘。

2、站在受境的角度,接受境界的角度,尘变成主动——能,【受境,则以尘入根】,外面的六尘来入于六根,也就是从六根进入我们的内心。【通为能入,亦通为所入】,站在取境的角度,根是能,尘是所;站在受境的角度,尘是能,根是所,所以,通为能入,亦通为所入,【故名为入】。在这十二处当中,【六科中】,六科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眼睛就是对色尘,耳就是对声;意就是对法尘。

3、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对这个色、声、舌、味、触、法,就是这六科。六科中,【前二眼、色】、眼根对这个色尘,耳根对这个声尘,【耳、声四处】,这四个地方,【约根尘互破】,意思就是单根来讨论,单尘来讨论,叫做根尘互破。单根生尘对不对。或者是尘来生这个见性[身、触],触就是离合,身、触这[二处],身体就是离跟合这二处【独约根破】,根,一个身根,没有身根,哪里有触尘呢。

4、【余六处皆约尘破,循循善诱,巧为开发,一一显其相妄性真,全事即理也】。相妄性真,为什么讲相是妄。因为相是缘起,所以是妄,本无自性,因为相是生灭,所以相是妄;因为相是无常,所以相是妄。

5、所谓相是妄,因为它是一合相、不实在相、没有究竟体相,所以叫做相妄。性真就是我们的本心就一直存在,但看你悟不悟。相妄性真就在告诉你,修行要在真心里面寻找,而不是在相。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