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品上生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佛说佛经中品上生者,观无若有众生,量寿受持五戒①,中品持八戒斋,上生修行诸戒,佛说佛经不造五逆②,观无无众过患。量寿以此善根,中品迴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上生临命终时,佛说佛经阿弥陀佛,观无与诸比丘,量寿眷属围绕,中品放金色光,上生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歎出家,得离众苦。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歎四谛③。应时即得阿罗汉④道,三明⑤六通⑥,具八解脱⑦。是名中品上生者。 【注释】 ①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②五逆: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 ③四谛:又名四圣谛,为圣者所见之真理;即:苦、集、灭、道。苦、集为世间因果,灭、道为出世间因果。 ④阿罗汉:小乘极果,有杀贼、应供、不生三义。 ⑤三明:宿命明、漏尽明、天眼明。 ⑥六通:宿命通、他心通、天耳通、天眼通、神足通、漏尽通。三明六通是阿罗汉所具的功德。 ⑦八解脱:以八种禅定解脱烦恼的繫缚。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住。 【译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关斋戒,修持或沙弥十戒,或比丘具足戒等,不造五逆重罪,不毁犯戒律,没有各种过错,以此善根戒行迴向愿求生极乐世界,那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与诸比丘众围绕其人,放金色光明,注照在他的身上,又为其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赞歎出家,自在修道,得以脱离众苦。 那念佛人既见佛闻法,不胜欣喜,就见自身已端坐在莲华台上,长跪合掌,低头向佛顶礼。还没有抬头之时,便已生到了极乐世界。一经生到彼土,莲华即刻开放。当莲华开放时,那往生者便闻到众多的音声,同时赞歎苦集灭道四谛之德,当时便获证阿罗汉果,得三明六通,具足八解脱的禅慧。这就叫做中品上生者。」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调伏对色身感受的爱取
- 世间一切的成败得失,大多和人性有关。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9>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二)19---21慧律法师主讲
- 用无贪来对治贪着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20>
- 一个人最清醒的认知,是明白别人的情绪与自己毫无关系。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二)22---24慧律法师主讲
- 净土正行,尤以念佛为首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4---6慧律法师主讲
- 人这一辈子,活的就是一种精气神。
- 七佛传法偈,顿悟本心!
- 怎样选择四十八愿中与自己相应的愿
- 人性实验4:平庸之恶与登门槛现象
- 人要做到心安,就要学会“慎独”
- 七月十五丨盂兰盆节,做这五件事,吉祥又欢喜!
- 居士对待僧人的「十六字诀」
- 人生就是一场苦旅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20>
- 人容易饿、容易困、容易怕冷是什么原因?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