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法为安住,权法为调伏
这感受是实法怎么回事?「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为安」快乐跟痛苦是住权不能主宰的。四念处有别相念、调伏总相念。实法虽然观受是为安苦,但是住权不净、苦、调伏无常、实法无我这四个智慧是为安互相操作的。它是住权先观无我,就是调伏人生的快乐跟痛苦你说了不算,是实法过去的业力决定的,所以业感是为安不能主宰的,痛苦跟快乐是住权由业因决定的。先说明感受的来源,是由业力变现出来的。 痛苦的果报当然是觉得辛酸。快乐的果报虽然有一时的荣耀,但是你别忘了,无常败坏!所以从不坚固的角度,它也是痛苦,因为它让我们过度地期待而产生失望。所以结论:「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诸位!如果你没有学《法华经》,你也观想一下,如果你对感受一路看起来,它是痛苦的,是无常的,不可控制的,你没办法作主的,那你对感受就完全放弃了。但是你别忘了,弘一大师讲一句话说,修大乘佛法的人,心志要苦,意趣要乐。你看一个人,修行老是苦苦恼恼的,你说这个人也可以修大乘佛法吗?没办法。当然你不能把自己修得太快乐,太快乐你就没有出离心。但是你一路的悲观,其实也不利于菩提心的。你自己都没有快乐,你怎么可能给众生快乐呢?这不合乎人性。 那怎么办呢?有方法,看第一句话。 「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中道是很难的,我们凡夫要么就过度地追求,要么就一昧地排斥,这个都是落入空有二边。那么怎么能够空有平衡呢?看第一句话,先看这个感受怎么来的。「妄想驱驰」,是一念的妄动,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然后攀缘前面的六尘,那么心法跟六尘的色法的和合变成六根,有六根才有六种感受。这个感受活动要有根来依止,就是你没有身体,你哪有感受呢?它有个六根的。所以这个感受是「因缘所生,唯心所现」,是没有真实体性的。 所以修行它是这样:这个感受的操作,我们要放弃三界的感受。因为三界的感受虽然有些快乐,虽然你的福报很大,你有能力来享尽世间的快乐,但是我劝你不要这样做,即便你有能力你也不能这样做。因为三界的快乐有过失,「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那你这样讲,是不是要把所有的对感受的期待完全放弃?也未必。你看极乐世界,佛陀要你「欣求极乐」。你看看,佛陀讲《阿弥陀经》,佛陀自己也说:「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佛陀也没有否定快乐的感受,佛陀也是用快乐来引导我们。所以,快乐本身不是罪过,问题是你的快乐不能在三界里面得快乐,你要追求大乘的法乐。 为什么叫意趣要乐?你看有些人拜佛,拜一拜,法喜充满。喜欢拜佛的人,他越拜越轻鬆。当然他有方法,他是下实上虚。喜欢打坐的人,他打完坐以后思惟法义,他读一遍《法华经》,读一品《法华经》,他也是身心法喜充满。这也是快乐的感受。难道你要一昧地否定吗?你完全否定快乐,那你就变成阿罗汉了,想受灭。阿罗汉就是把感受灭掉,把第六意识的想蕴也灭掉,前五识的感受也灭掉了,所以这个人六根的功能基本没什么作用。 所以我们在操作佛法的时候,怎么样把握中道平衡?就是实法为安住,权法为调伏,就是这个「权实不二」的概念。诸位,为了以后着想,为了你的成佛之道以后不要有障碍,请你不要用一种断灭的方式、极端的手段来处理问题。除非有例外,你这个烦恼太重了。你这个事情,你看上一个喜欢的东西,你看上这个包,你本来一开始控制,但是你非买不可,一个礼拜以后你还是喜欢这个东西,那你用断灭的方式,偶一为之,可以。 但是这种权法的操作不能当作常法,就是针对某一种特殊的烦恼,你偶一为之,用断灭的方法来下重药,这个是可以的。但是绝大部分的情况,都要站在就是它本来是不存在的,然后再去对治它,正常是这样子的。就是「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你这样子做,我跟你保证,你未来的菩提道,你这个叫做坐大白牛车,那就是顺畅,直达车,你的进步会比别人快,你中间没有任何障碍,直趋无上菩提。这个就是《法华经》的妙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念佛法门为何是圆顿之教
- 世俗的层面,价值就是一切。
- 为了改变自己,我交了1万块押金,结果……
- 佛源老和尚:选日子结婚,结婚时不宰鸡杀鸭,最好放生,就是好日子
- 蕅益大师示念佛三昧
- 体光长老:高旻寺法一首座夏天穿棉袄,冬天跳河洗澡
- 举隐山禅师“泥牛入海”之公案
- 佛源老和尚:用功了生死没有巧,只要一门深入
-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 佛源老和尚:过年关
- 佛曰:人生如处荆棘丛中
- 倾听内心的声音
- 我为不信佛的父亲助念
- 为了改变自己,我交了1万块押金,结果……
- 佛度有缘人
- 仁清法师:不读诵经典就一门深入非常危险
- 大安法师:水火二河白道喻详解
- 佛曰:人生如处荆棘丛中
- 佛源老和尚:普陀山的和尚能飞得起来,你们打架能飞得起就打,飞不起就不要打!
- 人不能一直压抑自己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