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禅宗五家七宗——云门宗

云门宗是禅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属青原行思一系。家宗此宗以创始者云门文偃禅师(864-949)为宗祖。云门后唐长兴元年(930)以后,禅宗文偃在韶州云门山(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院(今名大觉禅寺),家宗举扬一家宗风,云门因取其山名宗,禅宗后世称之为云门宗。家宗

禅宗五家七宗——云门宗

云门文偃禅师简介

云门文偃禅师(864-949年),云门俗姓张,禅宗姑苏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家宗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出生,云门是禅宗云门宗的创始人。

文偃禅师童贞入道,家宗《禅林僧宝传》卷二说他「少依兜率院得度」,云门而《五灯会元》卷十五说他「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宋人慧洪所作的《禅林僧宝传》中,载文偃「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

《五灯会元》亦谓文偃幼年「敏智生知,慧辩天纵」。可见,文偃自幼就表现出了他的不同凡俗之处。成年后,文偃在毗陵(今江苏常州)戒坛受具,然后仍侍志澄禅师,穷探律藏。

文偃在浙江「博通大小乘」以后,仍觉得「己事未明」,乃发心参学。文偃首先参访的是睦州陈尊宿(道踪)。到睦州是文偃的第一次参学,通过这次参学,文偃在禅法上终于得了一个入处,于是文偃又在睦州的指示下,去参雪峰义存。

文偃的得法是在雪峰,且文偃在住山后的开示中也经常说:「南有雪峰,北有赵州」。可见,他对于当时丛林中的诸彦,最为尊崇这两位大德。文偃在雪峰那里悟道后,曾亲近雪峰达一年。

在《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下中,记载了雪峰门下有僧举《参同契》问「如何是‘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雪峰道:「苍天!苍天!」那个参学的僧人不明,却问文偃,文偃道:「三斤麻,一疋布」,其僧曰:「不会。」文偃说:「更奉三尺竹。」文偃也因为此次的禅机脱颖而出,颇得雪峰的知重。

文偃离开雪峰之后,曾于各地参访过一段时间,对此,《广录》中的《游方遗录》与慧洪的《禅林僧宝传》均有明确的记载。《僧宝传》载文偃先参干峰和尚,得法后住于越州,文偃离开干峰后,又去了曹山、疏山、归宗、九江(遇陈尚书)等地,参访了各地丛林的大善知识。

义存圆寂后(908年)后,文偃才去参学于灵树如敏禅师。文偃住灵树,前后达八年之久,戊寅岁(918年),如敏圆寂,南汉王刘岩请文偃说法,文偃此后才大弘法教于韶阳。

戊戌岁(926年),文偃被诏入阙开法,刘王赐号「匡真」。后来,文偃返回本院,南汉王朝对他仍然频加赏赉。

943年,刘晟称帝,复诏文偃入内殿供养,月余,却回武水(今广东韶关之西北)。文偃在韶阳一带弘教,前后达三十多年,他创立了云门宗,恢弘了雪峰禅法。

文偃的弟子百余人,「散在诸方,或性达禅机,或名高长者」,「或典谋法数,或领袖沙门」。在《景德录》中,收有其门人之传记达六十一人,而在《五灯会元》中,其门人有机缘语传世者就有七十七人之多。文偃拥有如此兴旺的法嗣,他的禅风在五代时期的丛林中影响也十分深远。

云门祖庭

云门山大觉禅寺,俗称云门寺,位于广东省乳源县城东北六公里处的云门山慈悲峰下,是禅宗「一花五叶」之一的云门宗开宗道场。

云门山大觉禅寺由文偃禅师创建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公元923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南汉白龙三年(公元927年),南汉王敕封该寺为「光泰禅院」,后又敕改为「证真禅寺」。至南汉大宝六年(公元963年),又敕改为「大觉禅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因该寺座落在云门山下,故世人习惯称之为「云门寺」。六十岁时,原驻锡灵树道场的文偃禅师经奏准南汉王同意,领众开创云门山,他「因高就远,审地为基」,创建梵宇,经历五年而告功竣。据《云门山誌》记载,寺观建成之后,「闻风向道者,云来四表,拥锡衣止者,恆逾半千」。文偃禅师开示法语,立章传道,并在此创立「云门宗」。

云门宗之学说和禅法

云门宗宗旨为「云门三句」: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

「涵盖乾坤」一句,是针对云门禅法之本体而言的,「截断众流」与「随波逐浪」两句,则是针对云门禅教的作略而言的。「截断众流」,是指禅师应当将学人的情识纠葛立即斩断,从而使他们返本穷源而见道。「随波逐浪」,意思是说:对于禅师来说,利舌辩才是需要的,只有具备了辩才,才有利于接机,能够在剎那间分清宾主、把握住学人的根机,从而应病与药。

云门的「一字关禅」应当是很能体现其家风的一种作略,也是文偃在禅教中经常採用的手段之一。当学人向禅师提问时,禅师只用一个字截流,而这简捷响亮的一字,却可以使学人的心疑顿然冰释。像这样用一个字来接机,学人对于禅师的垂接肯定会猝不及思的,这样做便可以使学人的心思情识立即杜绝,当下迴光返照,清除自家心中疑团,彻见自己的本性。

文偃的施教方法,体现了云门禅法的高古风格。与「临济将军,曹洞士民」相呼应,丛林中也曾一度有「云门天子」的提法。

云门宗风有奔流突止之概。本宗接化学人有其特异之处,即所谓云门八要:

(一)玄,接化玄妙。

(二)从,从学人之根机以接化之。

(三)真要,拈出佛道宗旨。

(四)夺,不容学人拟议,截断其烦恼性。

(五)或,不拘言词,接化自在。

(六)过,宗风严峻,不许转身迴避。

(七)丧,不执己见。

(八)出,接化自由,予学人出身之路。

总体来说,云门宗接化学人,不用多语饶舌,于片言只句之间,超脱意言,不留情见。以无伴为索,或一字或多语,随机示明之。

文偃门下颇盛,法席常逾千人,嗣法弟子有二十五人,以白云子祥、双泉师宽、德山缘密、双泉仁郁、守初宗慧、香林澄远等为着。云门宗在五代、北宋十分兴盛,至南宋逐渐衰微。

云门文偃禅师悟道公案

文偃禅师生来机敏聪颖,慧辩天纵,在侍奉志澄律师数年期间,专攻《四分律》,并学习大小乘经论。后因深感出家多年而已事未明,遂辞志澄律师,外出游方参学。先参睦州(今浙江建德东)道踪禅师,数载后又从学于雪峰义存。

时,睦州陈尊宿住龙兴寺。陈尊宿,黄檗希运禅师之法嗣,每日以编织草鞋为生,丛林皆称之为「陈蒲鞋」,或者直接称为「睦州」。其接人一向以机锋险峻着称,平时经常闭门不出,不轻易接引来参者。一日,文偃禅师来到睦州,可是睦州和尚一见他,故意装作没看见,马上关上门,文偃禅师于是上前敲门。

睦州和尚问:「谁?」

文偃禅师道:「某甲。」

睦州和尚又问:「作甚么?」

文偃禅师道:「己事未明,乞师指示。」

睦州和尚开门看了他一眼,一句话也不说,又重新关上门。

第二天,文偃禅师又前往扣门造访,睦州和尚仍然闭门不出。到了第三天,睦州和尚才开门,他刚将门打开一线,文偃禅师便使颈往里面挤,睦州和尚一把擒住他说:「道!道!」

文偃禅师正要开口答话,睦州和尚却一把将他推出门外,说道:「秦时轹钻(用来比喻无用之物)。」说完又猛地关上门,将文偃禅师的一只脚给挤伤了。文偃禅师豁然有省。

文偃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睦州和尚身边请益。数年后,睦州和尚便指点他前往福州,参礼雪峰义存禅师。

雪峰禅师是德山宣鑒禅师的弟子,当时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庄广福院传法,座下徒众有千余人。

一日,文偃禅师来到雪峰庄上,尚未上山礼拜,见有一位僧人从身边经过,便问:「上座今日上山去耶?」那僧道:「是。」

文偃禅师道:「寄一则因缘,问堂头和尚(即方丈和尚),只是不得道是别人语。」

那僧道:「得(可以)。」

文偃禅师道:上座到山中见和尚。上堂,众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这老汉项上铁枷,何不脱却?’

那僧上山后,便依教奉行。雪峰禅师见那僧这样说话,迥异常人,心生诧异,便下座揪住那僧,说道:「速道!速道!」那僧却无言以对。

雪峰禅师于是将那僧推开,说道:「不是汝语。」

僧狡辩道:「是某甲语。」

雪峰禅师道:「侍者将绳棒来。」

那僧一见要受罚,只好承认道:「不是某语,是庄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来道。」

雪峰禅师一听,非常高兴,便向大众道:「大众去庄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识来!」

第二天,文偃禅师上山礼拜雪峰和尚。雪峰一见,便道:「因甚么得到与么地(见地)!」

文偃禅师听了不语低头。从此以后,雪峰与文偃禅师,师资道合。经过几年的磨练,雪峰禅师终于将宗门密印传授给文偃禅师。

文偃禅师受法后,不久即离开雪峰,四方参礼。其锋辩险绝,一时丛林尽闻。后抵韶州曲江灵树。

在此之前,知圣(如敏)禅师住灵树二十年,没有请立首座和尚,大众都很奇怪,经常劝他迎立首座和尚。知圣禅师道:「我首座生也」。

过了几年,知圣禅师道:「我首座牧牛也」。又过了几年,知圣禅师道:「我首座行脚也」。又过了几年,忽一日,知圣禅师令鸣钟集众,到三门外迎接首座和尚。大众刚一出山门,文偃禅师正好来到。于是,文偃禅师便住灵树,充当首座和尚。一时大众无不惊服。

云门公案:一则不成 二则不是

襄州洞山守初禅师去参见云门文偃。

云门问他:「你刚从哪里来?」他答:「才从江查渡来。」

云门又问:「你夏天在什么地方?」他答:「我在湖南报慈寺。」

云门问:「你哪天离开哪里的?」他说:「是八月二十五日。」

云门大喝一声:「拖下去!打三顿棒子!」

第二天,洞山守初又上堂去参拜云门文偃,问道:「昨天蒙师父打了我三顿棒子,但是不知道我什么地方错了?」

云门呵斥说:「你这饭袋子,江西、湖南就那么去了?」

洞山守初于言下大悟。随后他说:「以后我要到个无人烟的地方,不积蓄一粒米,不栽种一茎菜,只接待十方往来过客,给他们全都把钉子拔了。把稧子抽了,摘掉他们头上的油腻帽子,脱掉他们身上恶臭的布衫,叫他们赤条条、洒落落,只做个无事僧人,岂不快哉!」

云门文偃闻此言后却说:「你身如个椰子大,倒开得如此大口。」洞山守初听罢礼拜不止。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