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贪求极乐世界的享受,是否会障碍往生
问:《大宝积经》说,仅贪界「时一比丘,求极闻佛赞扬不动如来佛剎功德,乐世心生贪着而白佛言,享受世尊,障碍我今愿生不动佛剎。往生佛告比丘,仅贪界汝之愚迷,求极岂得生彼。乐世何以故,享受不以爱着之心而得往生,障碍唯有植诸善本,往生修诸梵行,仅贪界得生彼故。求极」请问「爱着之心」是乐世否障碍往生极乐净土?宝积经文,是权说,还是实说? 大安法师答:佛宣说过一部《阿閦佛国经》,不动如来即是东方阿閦佛国的教主。在《大宝积经》中,也有讲到阿閦佛国清净妙丽的境界,那里的佛剎也有七宝池、七重行树、宝网弥空种种庄严,衣食住行等五欲都很精妙。 当佛讲到这里的时候,有一个比丘一听,心生贪着,贪慕那个地方的五欲条件很好,说:「我愿欲往生到不动佛剎。」在这种情况下,佛没有说:你一定可以去。而是说:「你愚癡呀!迷惑颠倒呀!」意指你发的心念就不对呀!「不以爱着之心而得往生」,就是以贪求和执着享受的心求生彼国,这个心还是没有离开世间五欲六尘的心,那是往生不了的。 所以,到阿閦佛国也是要发菩提心,要修菩萨六度万行,修十善业道,修清净梵行的。若他没有这些修行,只是想去阿閦佛国享受微妙五欲的快乐,这种心跟那个剎土是感应不上的,感应不上,便往生不了。 那么,你这个问题是很关注自己现在所发的心了,「爱着之心」是否障碍往生极乐世界呢?还是会障碍的。 《大宝积经》这段经文,乃实说,并非权巧方便之言。为什么净土法门要谈信愿?《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第一句就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里的菩提心,具体到净土法门往生三资粮当中,就是深信切愿之心。用昙鸾大师的话来说,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成佛的心落实在往生净土的心,往生净土的心落实在摄一切众生都生到彼佛国土的心,这就是菩提心。 我们净业行人念佛求往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的,成佛是为了度众生的。若不是这种心态,而只是觉得:「哦!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七宝宫殿,种种资身用具应念即至,无不具足,我在这个世界一点黄金都没有,为了生活挣点钱又很辛苦,到那里享受多好啊!」这就是「爱着之心」,根本没有离开世间人贪求五欲六尘的范畴。若以此心态来念这句佛号,就跟阿弥陀佛的名号和极乐世界的特点不相应,感通不上,就不能往生。 所以为什么要不断的谈信愿啊!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菩萨的法界呀!念佛求往生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去那里是要做阿鞞跋致菩萨的,菩萨是要以智慧上求佛道,以慈悲下化众生的,是要有这种发心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发起菩提心的两个因缘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三)阿阇黎此云轨范师,堪为人师范故,共有五种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二)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國土
- 般若的空性,并不破斥缘起法的因果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八)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一)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室罗筏城之中,复有长者居士,同受佛化,故亦同时饭僧,以自恣作福胜故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一)业果相续
- 至今未受三皈五戒,这样算盲修瞎练吗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零七)【义贯】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
- 随机阅读
-
- 父母未生之前你是谁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六)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 共读楞严开示1——科判与序文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八)【讲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 思惟苦谛与调伏爱取是净土宗的必修
- 共读楞严开示1——科判与序文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六)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
- 圣贤处事,惟宽惟厚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四)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九)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 怎样才能让心变清净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二)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七)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八)【讲义】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
- 大安法师:水火二河白道喻详解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九)【义贯】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四)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