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31>
1、楞严《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经第七处征心,套破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妄识无处破妄识无处,处征七处征心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心>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 2、套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妄识无处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处征]正“如佛”先前“所言:”以心“不”能自“见”身“内”五脏“故”,心>故知心“不居”在“身内”;又由于“身”与“心”确实是楞严“相知”而且“不相”分“离故”,而证心“不在身外;”这么说来,经第“我今思惟”推断,套破“知”道心确实“在”某“一处。佛言:”那个“处”所现[今何在。 3、阿难言:此]能“了”能“知”之“心,既”然“不”能“知”见“内”身五脏六腑,“而”却“能见外”境,“如我思忖”推论所得,一定是“潜伏”在眼“根里。”边,这正“犹如有人取瑠璃椀”就是,眼镜,覆“合”在“其两眼”上一样,“虽”然“有”一“物合”在眼上,“而”却“不”会于视觉有所“留碍:”也就是说,“彼”眼“根”照样“随”时看“见”任何一件东西,“随即”,马上,能“分别”了知那是甚么东西。 4、“然”而“我”能“觉了能知”见“之心”,之所以“不”能“见内者,为”藏“在”眼“根”里边,而非在身体内部“故”;反之,我之所以能“分明瞩”视“外”境,而“无障碍者,”也是由于心“潜”在“根内”之“故”。诠论:此第三计心潜藏在眼根里边,其实就是[心在两间],或者是中间因为前面第一处计[心在身内]被破,于是推论:非在内,应是在外,而成了第二计。接着第二计又被破,又再推论:既不在内、又不在外,那应该是在中间了。 5、而阿难很聪明;我看世界上很难找到像阿难这么聪明的,那么会辩的,只有他,找七个地方;我们找二个,大概就说不下去了,他可以找到七个,也就是全世界众生要找的,阿难都找到、找过了,就是找不到。你怎么找,不可能超过阿难。这个世界级的聪明人。 1、而阿难很聪明,他还把这个中间给“定位”下来了,还挺聪明的。给它一个确定的位置:潜在根里,否则如来如果问说:你所说的中间到底在哪里。 2、如果答不出来,或说不一定,那佛一定会说:“既然没有一个确定的处所,等于没有,因此你所说的心在两间不能成立。”为了避免此后果,因此非找个确定可以指陈的处所不可,否则这个立论马上就会遭到被破的命运。在此,阿难说“如带眼镜”,以比喻心潜藏在眼根里面,就好像眼睛躲在眼镜后边一样:虽然躲在后边,但是对外物照样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比喻为以眼比喻作心,而以眼镜比喻作眼。 3、其论证方法仍是以比“喻”为基础。经文:【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彼人当以瑠璃笼眼”“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瑠璃笼眼。”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瑠璃合者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瑠璃合’注释:[犹如瑠璃]:就是犹如人带瑠璃椀,就像有人戴[彼人当以瑠璃笼眼]:“笼”此言,当那个人把眼镜罩在他的眼睛上,然后当他向远处看见山河的时候,在近处能看到他这一副眼镜吗。 4、远能看山河,近是不是也能看到眼镜呢。所以,佛陀就他的比喻来破。 5、[汝心若同瑠璃合者]:“合”。照你的譬喻,你的心如果好像有人以瑠璃合眼,汝心即藏在眼根后——如那个人的眼藏在眼镜后边一样;你说:虽然眼睛藏在镜片后边,但还是看得清清楚楚。《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
七处征心?31>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憨山大师的一生
- 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核心角色?
- 天人看见我们人,就好像在粪坑里一样的
- 参禅即持戒
- 念这个名号超胜作一切功德
- 多一言,不如少一言。
- 如何找到你的天命事业?
- 德林老和尚:学佛的三不退
- 先从梦中醒,再度梦中人
- 天因法师 ∶ 做家务或者吃饭时听经会不会不恭敬?
- 如诚老和尚 | 老首座说:“五里路外的蚂蚁拉草,我听的吱吱哗啦的”
- 坚信每天做一点的力量
- 往生到极乐后的正报身心相貌
- 德林老和尚:学佛的三不退
- 又陷入迷茫了!他只用一句话就点醒了我!
- 宗舜法师:烧纸钱祖先能收到吗?佛弟子打开清明节的正确方式
- 「多闻」比不上「反闻」
- 妙莲老和尚:趁业障还没有现前时,好好精进念佛消业障
- 强烈建议尽早确认天赋!
- 天因法师 ∶ 做家务或者吃饭时听经会不会不恭敬?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