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三)【义贯】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
1、共读贯共读楞严开示,楞严二佰三十三,开示【义贯】见与见缘,佰义似现前境,见缘见即觉明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所觉眚。似现所缘眚觉眚本眚觉所觉眚觉楞严经讲义是前境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元觉缘非,这两部开示是心觉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 2、非眚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共读贯欢迎各位有学之士,楞严有修之仁者,开示各位高僧大德,佰义开悟见性的见缘见即觉明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 3、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 4、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经文:【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所觉眚。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5、因为《楞严经》翻译得很简短,一般人实在是看不来,像这样的话这么省略,没有相当的佛学的基础,或者是经教上的通达,实在很难理解他在讲什么。注释:【见与见缘,似现前境】:能见之见分与所见之缘,相分,晃如现在目前而为实有之境。 1、差不多一切众生,没有证圣果的,百分之一百都认为境界是实在的,它是很受用的,眼睛可以见、耳朵可以听,这个一点都跑不掉。所以,那种从小到大没有觉悟的智慧心,就是运用执着和知识,那么,这个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明]之[觉]是妄觉,并非真觉;因为自心本觉,而起一念无明,还欲求觉;以此一念之妄求,反而转真觉为妄觉,而往外求索,故成根本无明。 2、我们现在一切众生都有在作用,只是这个作用是妄心在作用。譬如你看一个人,很恨他,这个就是五重圆影,本性没有这种东西,产生心的病态。譬如说你嫉妒一个人,而佛陀说:没有那个人让你嫉妒。或说你想要占有一件事情,佛陀也告诉你:没有东西可以让你占有。 3、我们没有办法如如智照如如理、无生的理,我们一直认为有东西,那问题就出来了,病态的心就出来了,攻击、伤害、毁谤、不满、牢骚、抱怨、贪瞋痴、嫉妒、占有,没有一样不是心中的阴影,就是这样一直产生不必要的心态、不必要的病态;不必要的病态就是真心的圆影。此谓,承上句,现似实有的前境,原来实是我自己最初心起妄觉而欲求明之根本无明,因而幻起能见分,而妄见现前实有所缘之相分,如是所造成的眚病,而究其实,这一切能见与所见,并皆没有实体,就是无自性的意思。这个就是看出来的见病。意思是没有正觉的看一件事情,没有正确看到一件事情的真相,我们看到的,把这个缘起的假相误认为是实体,所以,在这个缘起的假相里面迷惑了,又产生种种不必要的贪瞋痴慢、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恶知见等等,包括你大学的学者,仍然无法跳脱这一些,仍然没有办法跳脱这个知识的领域,就是所谓的所知障,因为他那个是妄觉。 4、【觉见即眚】:若觉自己能见,此即是眚病。亦即,此能见实是妄见,而我们就一直以这个妄见为本,就一直看出去,就一直烦恼。 5、而此能觉亦即是妄觉,非真觉——其实是一种病。【觉所觉眚,觉非眚中】:一旦觉了一切所觉者皆是眚病,问题出在红热的眼病,就问题出在无始的见病。则此觉即是真觉,而非仍堕在眚咎之中。共读楞严开示
二佰三十三【义贯】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