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问答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18>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

1、楞严《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经第前二十四圣,套说通前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摩中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圣圆圣>前二十四圣主讲:慧律法师主讲。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18>

2、套说通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摩中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圆圣>

3、楞严1187页。经第“我以谛观身心暖触,套说通前无碍流通”:“暖触”,摩中即,圣圆圣>就是,火大暖热之触。

4、“无碍”,以身中“火大观”之观行成就,故所以能化淫心为道心,转欲火为智火,此智火反而能够焚烧身心烦恼,故此智火今于身心中流动,所至之处,惑业焚烧、焚尽,而令此智火更加盛大,此即密教护摩中所谓之“以烦恼薪投智慧火”,是故此智火所至之处,一切无碍:原来是智慧的,还是智慧,且以三昧力而智慧益进;原来是杂染、烦恼的,都被三昧真火一烧,也变成为三昧真火的一部分以此三昧智火能焚烧一切杂染恶业,故所以得转一切业为纯一之智火,此纯一之智火便得以流贯通达于如来藏性。“诸漏既销”:神光智火既通达藏性,故所以一切诸漏无不销镕。“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智火既达藏性,故所以现在之智火不但是从五根六识心中出,乃至是从如来藏心中而出,以如来藏之智火,其性纯一、不可思议,故所以得自在化为众宝之焰。此时火焰不但转成众宝之色,且火焰遍于全身,不只是在头部有火而已,因此就有如诸佛如来全身发光一般,全身上下皆是三昧宝焰智火。

5、因此,金刚菩萨即示现成佛,故说“登无上觉”。附及,依密教而言,乌刍瑟摩明王为释迦如来之化身【义贯】:“乌刍瑟摩”金刚“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得以宿命智“先忆久远劫前”,那时我仍身居凡位,“性多贪”淫“欲”。彼时“有佛出世,名曰空王”佛,佛世尊向我开示“说多淫”欲之“人”,于生时及死后,其身心常“成猛火聚”,佛于是依我之根性,而“教我”普“遍观”察自身“百骸四肢”之中,欲心未动时之“诸”本来清“冷”之气,及欲念萌发、起动后之“暖”热之“气”。由此观察而确实了知淫心如何生起,淫心如何发起暖气,并如何转本来清凉之气为热火,乃至如何焚烧全身,成为一大火聚。

前二十四圣?18>

1、我又依佛所教,收摄心“神”外泄之“光”,转而向“内凝”聚不动,而得正定,复以正定力“化多淫心”之欲火,转“成智慧”之“火”,而成就火光三昧。“从是”之后,“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金刚。

2、“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断诸结使,证入圆通,示“成阿罗汉”,当下即“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时,“我”愿现“为”金刚“力士,亲伏”众“魔怨”。今“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火大之“暖触”,了欲火及其暖触生住异灭之相,以知其性故,从而能转化欲火为智火,是故此神光智火于身心中畅行“无碍、流”贯“通”达如来藏性,“诸漏既”为智火“销”镕,即于遍身“生”起“大宝”智火之“焰”,以第一义火光三昧力,转凡成圣,“登无上觉”地,“斯为第一”最妙圆通法门。

3、所以其实它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统统证得到第一义大空,统统久修,就是要坚持久修,还有入第一义谛的大空,然后进入三摩地,所有的修行,成就都是依这个为标准。【诠论】:关于“转欲火为智火”这件事,还须再稍加参究一下:虽然欲火可转为智火,但欲火并非智火,智火也非,不,是欲火;虽然两者皆是火,但是,这二火、火大,此二火大究竟之性是虽然同,但其相与用则大不相同,这是由于其目的、对象以及作用皆大相迳庭故:欲火是心中有一淫念,欲取外之有情,对象,与之行男女根交接之事,作用,从而于其中产生身触,六识复攫取此触以为受用,目的,而所谓欲火即就是在起念、期待、追求、实践、及正在采取此等身触而受用之际,全身所生的热望之火。但是智火却正好相反,它是用强烈的智慧之力,集聚而成有如火炬一般,去烧熔一切烦恼、杂染,作用,如贪欲、瞋恚、愚痴等,对象,以达离系、注意那个“离系”,如鸟出笼叫做离系,离系,所有的都绑不住他。我们被烦恼这个线绑得死死的,“系”就是烦恼,那么,离系就是没有烦恼。

4、达到平等、真如之境故,简言之,一个是有害的火,一个是有益的火,欲火与智火最大的差别即在于此;因此切莫说“欲火即是智火”。问:“那么,‘烦恼即菩提’怎么说。”答:这道理也是一样:那是指烦恼与菩提究竟之性皆同,皆是如来藏所现,其究竟之体虽皆同,但其所现的相与用,却绝然不同;因此,虽十法界皆同一真如,但十法界之六凡四圣、三界六道,还是万象森然,丝毫不会相混相滥:愚夫还是轮转受苦,圣贤还是解脱、受正法乐住。故,所以,除非已有定慧之力,能转烦恼为菩提,否则,对你而言,烦恼还是烦恼,菩提还是菩提;光说“烦恼即菩提”,而以为不用修行,而菩提可得,甚或说:“不用修行,烦恼当下即是菩提”,那是闭着眼睛说瞎话,自欺、自慰、自我陶醉,犹如说食不饱是故,虽然“烦恼性”究竟而言即“菩提性”,但你还得有那能耐、真正能“转烦恼为菩提”,不是空口说白话,就能得菩提之体、乃至起菩提之用。

5、那么,能转烦恼为菩提的“能耐”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定慧力”,而这定慧力是须极勤苦修行才能有的,不是空口说白话,徒讬,托,空言、不须修行即,就,能无中生有的。若不如实知见、如法修行,便极易堕到口头禅、文字禅、野孤禅的境界中去。现在的人多的就是这个,嘴巴谈一谈,对佛的真理完全不能契入。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