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开显的修行宗旨是非常精妙的
善导大师在注解上品下生的无量条件时只有一个「但发无上道心」。由于发菩提心的寿经功德很大,就把这一念发心的开显功德迴向往生,能得到上品下生的行宗位次,哪怕其他的旨非修行一概都没有做。 但发无上道心,常精怎么发?善导大师是无量这么注解: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寿经速满菩萨大悲愿行,开显还入生死,行宗普度众生,旨非故名发菩提心也。常精就从现前一念厌离娑婆世界的无量苦下手,这很方便,寿经很善巧。开显由这个厌离心就激发了欣慕极乐世界的心。 那到极乐世界,干什么去?不是享乐去,是在那里证到无生法忍,成就自己的大悲心和福德智慧的。成就了福德智慧,还要回到娑婆世界,生死苦海,烦恼稠林,去普度一切众生。由于自己感受到这个世间的苦,一切众生都在苦难当中,只是很多众生还是麻木,不把这个苦体认成苦,而且是以苦为乐,还在这里起惑造业,轮转不休。所以在这里要生起大悲心——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还要回来度这些众生。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发了这个菩提心,就像通途佛法,要圆成佛果。发菩提心就好像要射箭,要射中那个靶心,首先要站稳脚跟一样,脚跟站稳,才能持弓射箭。所以这个菩提心就类似于脚跟站稳了,开始可以射箭了。 那开始行动,怎么行动?这就是「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一向,从空间来说,就是一个方向,这在净土法门叫「指方立相」——指示西方,建立一个目标。十方法界有无量无边的佛的净土,为什么偏偏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呢?这就是谈「一向」,佛度众生的善巧方便。 《十往生经》里面,佛告诉菩萨说,由于阎浮提众生心很散乱,不专一,如果求往生的对境广的话,他更散乱。所以对散乱的这些众生,指向一个目标,不能有两个、三个目标。我们要理解这个一向——从空间来说,就是一个方向。从时间来说,一向就是要净念相继,每时、每日、每月、每年,尽形寿去念。这就是都摄六根,这就是制心一处,这就是做惟精惟一的功夫。 再看下面两个字,「专念」。「专」就是从法门的选择来说,不能搞得太多了,要专一,一门深入,就是选择念佛求往生的法门。这是「专」。「念」,就是在我们修行的最核心、最本源的地方下手。我等众生就是在这个念上出了问题,一念无明不觉,「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才轮迴到这样的一个状态,捨父逃逸,忘记了我们本有的故园。一念迷惑颠倒到了现在,所以要就路还家,一念相应,回归自性本源。 所以,「念」这个字是众祸之门。一念不觉,生起能所之心,在这里有现相、转相,计名字相,遍计所执性,在这里是非、邪正、颠倒、贪慾,这是众祸之门。但是用得好,它又是众妙之门。 就这一念。为什么要专念?现在我们的念头是百千万亿个妄想杂念,静下来观察一下自己,平时一般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妄念纷飞,只有有点功夫,通过佛号,或者通过诵经,或者在打坐的那种静定当中,才知道自己妄念纷飞。这些念是些什么念呢?了解吗?如果都是贪瞋癡慢疑的念、五欲六尘的念、恩恩怨怨的念,这些都是轮迴的根本——念头决定一切。不要去问你未来到哪去,看你当下的念头是什么。一心具足十法界,就看你当下的念头在哪个法界,是些什么样的因地当中的念,决定了你的果。 如果不能发菩提心,不能深信因果的话,我们的念头都是轮迴的念头。善念尚且很少,更何况无量无边的恶念,这些恶念就是毒,贪瞋癡就是三毒烦恼,每天都是贪瞋癡的念头,那它作用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就是毒身——毒的念头构成了我们有毒的身体,何能健康呢?但如果是发了菩提心去念佛的念头,它是光明的念头,它是智慧的念头,它是感恩的念头,它是慈悲心的念头,这个念是让我们趣向光明、解脱,回到我们的自性里面去的,就路还家。 所以,一向专念,专念的对境很重要,不是专念五欲六尘,也不是专念其他的佛菩萨名号,这里指向就专念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是一切众生本有的佛性,无量光、无量寿,所以一向专念,开始还有个能念所念,但是把百千万亿的念头转向一个念头——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在观不可思议之境,因为它全体就是我们不可思议的妙真如性。等到能念所念念得很纯熟的时候,和念脱落,契入到无念,那就是圆觉大寂灭之海,那就是一大光明之藏,那就是我们的本地风光,那就是成佛的境界。 所以,《无量寿经》开显的这个修行的宗旨是非常精妙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从念头下手。从念头下手,不仅是佛教净土宗讲,儒家经典也讲这个。《尚书》就有一句话,圣者和狂者的区别在哪里?固然行为上有天壤之别,但最本源的区别是在念头上。 所以才有说,「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这两句话很深刻。就是圣人,但是他「罔念」,跟那种仁的境界,或者礼的境界——没有正念——罔念,都会变成狂人;但是一个狂人,能够「克念」,克念就是克制自己不好的念头,去明明德,去显发自己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做这个功夫,都能成为圣人。 由此可见,净土法门就是把一切的通途的和其他的好的法门高度浓缩。这个修行方法是法藏菩萨在因地当中建立的,因地当中要发愿普度九法界众生,建立一个最简单的,但又最胜妙的方法,就是以名号度众生。所以,净土法门虽然有种种的念佛的方法,但最核心的是专念佛的名号解决往生成佛的问题。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不必为了追求不倒单而不倒单
- 别忘了!除了上香和供花,这些方法也可以供养三宝!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九)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
- 净旻法师:“文殊菩萨成道日”!这是个无中生有的日子
- 阿弥陀佛梦中加持,伤口脓疱居然全部消失
- 原来我心里最大的不满,竟然是因为她
- 净慧老和尚:我们修行的时候,是选择禅宗还是jing土宗?
- 净慧老和尚:我们修行的时候,是选择禅宗还是jing土宗?
- 地藏菩萨对一切众生救度的最善巧方法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一)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三)【注释】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六)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
-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 共读楞伽开示(六十二)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五十八)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二十六)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 境遇不好,应当退一步来想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三)【诠论】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 共读楞伽开示(八十三)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可如如佛?云何智慧佛?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
- 共读楞伽开示(四十六)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 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