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国界无赀,乃称广大
问曰:如维摩方丈,乃称广大包容有余,何必何必国界无赀(zī),国界乃称广大? 答曰:所言广大,无赀非必以畦畹(qí wǎn)为喻。乃称广大但言如空,何必亦何累方丈。国界又,无赀方丈之所包容,乃称广大在狭而广,何必核论果报,国界岂若在广而广耶?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这里又施设了一个问来说。无赀这个问是乃称广大来自《维摩诘经》。当时,何必维摩诘居士示疾,国界释迦牟尼佛派文殊师利菩萨带了很多菩萨,舍利弗、大目犍连这些声闻众去探疾。实际上这也是维摩诘居士示现一个度化众生的方便,来说身体的无常、苦空。通过这个有病的身体,要有得如来身的愿望,要想得如来身,就得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是这么一个示现。 当时维摩居士知道文殊菩萨带着很多的菩萨、声闻要来,就把房间撤空,就剩了一张床,他就坐在床上。这房间不大——方丈。方丈,一丈见方才多少?十几米。现在我们说方丈,一看很气派,实际上方丈是很小的。 舍利弗去了之后就生了念头:我们都来了,也没有坐的地方。他只是动个念头,没有座位。维摩居士马上就知道了:「你是来求法的,还是来求座的?」舍利弗赶紧说:「我是来求法的,不是来求座位的。」于是维摩居士就跟他讲了求法怎么求,要不着一切法才为求法。虽然教化一通之后,还是要善巧方便,在事相上摄受众生。 所以维摩居士就问文殊师利菩萨,说:「他方世界你去得很多,了解很多的剎土——广游啊。在你看来,哪个剎土的座位最好?」文殊师利菩萨说:「大概距离我们这个世界三十六恆河沙国的距离,有一个世界叫须弥相,那个剎土有一尊佛叫须弥灯王佛,他那里座位很好。那个座位高有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就四十里,他那座位很高了。维摩诘居士听到这个,就以神通力向须弥灯王佛借了三万二千个座位。 一个座位就八万四千由旬,这里就出现了不可思议了。就在这个方丈里面放了三万二千个师子座,师子座没有缩小,房间也没有放大,但是广狭相容,都能装得下。不仅是这个房间没有障碍,他所住的毗耶离城也没有障碍。当时文殊菩萨这些都是有神通变化的,就马上变身很大,变成四万二千由旬,都能够坐在这个座位上,在那端坐。舍利弗、大目犍这些声闻,就坐不上去,太高了。那怎么办?维摩诘居士教他一个方法——你们向须弥灯王佛顶礼、祈求。这一顶礼祈求,都坐上去了。 维摩丈室包容三万二千个师子座,绰绰有余。由此来说,何必在这里说极乐世界的净土没有边际,才能说他广大呢?「广大无边际」代表心性、法性的情况,它是超越对待法的。因为我们这个世间讲广大,它就是比较法里面出来的。这里像「畦畹」。畦,是面积概念,是相当于五十亩面积;畹是相当于三十亩的面积。一般的比较,畹小——三十亩的畹是小的,五十亩的畦是大的。所以我们这里讲大和小是相待比较而言的。 现在谈极乐世界的广大,就不是一个大小对待来说的了。只是直接说空,空是现量,像虚空。这个虚空里面,没有什么大和小的对待而言,它超越了对待。但是它也能够包容对待,也不妨碍方丈这么小的空间能包容更多的东西,更大面积的物品。 进一步来说,《维摩诘经》是表达菩萨的不可思议,它是小不可思议。十来米的空间包容这么多三万二千师子座,这叫「在狭而广」,就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能够含摄广大的物品。它也可以是广狭相容。 但是极乐世界,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来论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果报,就是「在广言广」。就不是在一个狭小空间包容广大,而是本身就是广大,然后包容广大。这些都是非常超越的理念,表明极乐世界的面积、国土广袤,无有边际,能够容纳所有的众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鬼子母」的由来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6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9>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8>
- 调伏对色身感受的爱取
-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4>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19>
- 《楞严经》第九套:审除细惑
- 犯戒可救,破见难救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28>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八十二)唯以认识直指所示的本性为正知见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7>
-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2>
- 《楞严经》第三套:科判与序文?3>
- 《楞严经》第七套: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2>
- 佛教里的譬喻故事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29>
- 《楞严经》第七套: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5>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2>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