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名显体方称妙,托境观心易入真
阿弥陀佛的即名境观名号跟世间的名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名字是显体心易能显法性之体的。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就谈到极乐世界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妙托就「入一法句」。即名境观二十九种庄严是显体心易广,一法句是妙托略。一法句即清净句,即名境观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显体心易无为法身。妙托真实智慧、即名境观无为法身就是显体心易实相的表达。真实智慧就是妙托无量光,无为法身就是即名境观无量寿,无量光寿就是显体心易真如法性的体性,所以这个名号全体就是妙托无量光寿。 这个无量光寿也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性德,所以这个名字跟众生的性德密切相关。阿弥陀佛因地是依据一切众生本具的无量光寿的性德来建立阿弥陀佛的名号。所以就像蕅益大师说,离开众生本具的无量光寿的性德,哪里有这个阿弥陀佛名号的施设呢?同时,离开了阿弥陀佛的名号,众生又怎么能显发他的无量光寿的德能呢?是这么密切的。 所以即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显现实相、真如,一真法界的那个体性。能彰显出来,这句名号称念,才「方称妙」——奇妙不可思议。这要用信愿去称念。能够产生信愿的这个心就是不可思议的,名号的体性是不可思议的,这个相应了,那全体都是大不可思议。 「托境观心易入真」。境,六字洪名就是这个境,我们借托阿弥陀佛名号的境来反观自己的心——能念的心。这里面就很奇妙了,净土宗常常叫「托彼名号,显我自性」,自性就是实相、真如。在念这句名号的时候,要观照「四性不可得」,就是这句名号是无生义。无生义,龙树菩萨在《中观》里面有一个偈子: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这句名号本身就是无生的法体,离开四性,包括离开那四句,是有、无、即有即无、非有非无,完全离四句、绝百非,无四性,当下就是那个真如法性的理体彰显出来。所以所念的这个名号是实相,能念的心也是实相。这就是常常讲的以法界心念法界名,或者观法界境,这叫以空印空、似水投水。这样,托阿弥陀佛名号的境来观能念的心,就容易契入到真如法性。 《劝修净土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