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大愿——(第23愿)一时普供诸佛
设我得佛,大愿第愿国中菩萨,时普承佛神力,大愿第愿供养诸佛,时普一食之顷,大愿第愿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时普不取正觉。大愿第愿 我成佛时,时普国中菩萨,大愿第愿仰承佛的时普威神力加持,供养他方无量诸佛,大愿第愿在一食之顷的时普短时间内,能同时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土。大愿第愿若此愿不兑现,时普不取正觉。大愿第愿 阿弥陀佛因地考察他方世界,见有如来座下弟子,欲供养他方无量诸佛,此没彼出,先南后北,不能以一念、一时遍至十方大作供养,是故发愿:愿我佛国中诸菩萨,于一念之顷,遍至十方,供养无量诸佛,无一遗漏。阿弥陀佛加持国中菩萨广修供养,积累福德。于诸福德田中,诸佛是最肥沃的福田,供养诸佛,功德至深。一切诸佛菩萨因地,都要勤修供养诸佛这个科目,亦为普贤十大愿王之一。《金刚经》云:释迦文佛在燃灯佛前,曾遇到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由此福德,得燃灯佛为其授记。 菩萨以清净心供养诸佛宜起六种净心。一者福田无上心,思惟诸佛如来是无上福田;二者恩德无上心,思惟诸佛恩德浩大,一定要作供养;三者于一切众生无上心,思惟佛是一切众生中最高的,无与伦比;四者如优昙钵华难遇心,思惟佛很难遇到,昙华一现;五者于世间出世间法一切具足依义心,思惟佛具足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能够作依止;六者于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心,思惟诸佛悉具大慈悲心,视众生如一子,以此清净心,持种种供养具,尊敬供养诸佛,功德等同虚空。 这一愿的主旨是「一时普供」。普供即为普遍供养,无论是对净土的诸佛,还是对秽土的诸佛,悉以尊敬平等心供养,不得有优劣高下分别心。平等供养即为法供养,是为真法供养诸佛。其次供养的心要广大。诚如《普贤行愿品》所云,「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面对这样无量的微尘数的诸佛发供养心。由于所供诸佛之境广大,一般菩萨没有同时遍至的能力,所以亟须仰承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方可成办如是特殊供养。 彼国菩萨到他方世界供养诸佛有三种方式。 一者,承佛神力,皆于晨朝,分身散影,同时前往他方佛国大兴供养。 二者,国中天人圣众,欲供无边诸佛,神力或有不济,阿弥陀佛称性发「诸佛舒臂受供愿」(见《寿经》宋译本第二十愿),愿云:「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我居宝剎所有菩萨发大道心,欲以真珠璎珞、宝盖幢幡、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华伎乐,承事供养他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世尊,而不能往。我于尔时,以宿愿力,令彼他方诸佛世尊,各舒手臂,至我剎中,受是供养,令彼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者,令诸供养具自至他方诸佛前。国中圣众,因他方诸佛舒臂受供,满其心愿,然国中菩萨又思惟,如他方诸佛展臂至此受供,劬劳诸佛,令我无益。作是念时,阿弥陀佛又以神力,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诸佛面前,一一供养。(《寿经》宋译本第二十一愿)可见阿弥陀佛,为成就国中菩萨一时普供他方无量诸佛,增益其福德善根,所发愿目,细緻周详。供养诸佛成为国中菩萨每天的修行,供养无远弗届的无量诸佛。阿弥陀佛又威力加持,令诸菩萨,即以食前(日未中)还归极乐本土,饭食经行。 国中菩萨供养他方诸佛,为佛献华意在得到佛殊胜相好,表真因会趋极果。果德无不遍故,供养亦不遗漏。以菩萨因地之华,庄严佛果。并以此供养功德迴向,成就妙觉华台,放光照触,警觉人天离开五欲幻乐,修行佛道。供养鬘意在得到宝冠;供养音乐意在得到佛的法音;供养宝盖意在覆荫众生;供养衣服意在得到佛衣,忍辱柔和……极乐菩萨以此供养福德增上菩提心,愿早证佛果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临命终时剧烈的痛苦,把净业种子激活了
- 佛源老和尚:能那样子的用功,哪有不能了生脱死呢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八)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
- 在整个五根当中,耳根是其他诸根所不能及的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四)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
- 修心,就是抛弃欲望、放下心事的历练过程。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七)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混扰扰相以为心性
- 不必为了追求不倒单而不倒单
- 佛说,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 随机阅读
-
- 面对很多的众生,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二)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一)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九)“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 共读楞严开示6——科判与序文
- 佛说,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二)【讲义】辰二别释(分六)巳初眼色识界至六意法识界
- 在家居士早晚课须知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六)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七)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
- 佛语中的智慧:不要后悔对任何人好
- 燃身燃指供佛,不一定非烧不可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二)【讲义】辰二别释(分六)巳初眼色识界至六意法识界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三)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五)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毘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 修行最怕就是还没有上路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二)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八)交光云:即护戒心。此将毁戒体句,作二义释之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二)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