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物转,则能转物,即同如来
关于「修学位次」,物转我们今天要注意一个观念,则能转物就是即同「转」字。《楞严经》在经文当中没有讲到一个「断除烦恼」,物转没有这句话!则能转物这是即同本经跟其他经典不同的地方。它认为烦恼就是物转真如,你不要断它,则能转物你不随它转。即同就是物转说,你知道它是则能转物烦恼,你不要跟着它转,即同它自己就变化了。物转你看着它,则能转物它自己就变化了,即同你不要把它消灭掉;你只要觉悟,保持觉悟就好了。所以,它的重点在「心常觉照」。古人说:「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啊!」就是这个道理。 怎么判定你的修学有没有进步?从《楞严经》的观念,就是你那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诶,你发觉你妄想减少很多,你发觉你的想法都是从内心的道理生起的,很少从外境给你的刺激产生的。你出家十年的时候,你很容易受外境的影响;出家二十年以后,外境对你的影响越来越少了,你就进步了。 你在整个修学观念当中,要经常告诉自己:我应该做什么,我一定要做什么。这种观念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就是你这个人在走向成功,你今天能够慢慢地转妄想而成为真心。 所以《楞严经》它很多枝末的东西都不讲,就是讲那个根本:生死的痛苦、烦恼的障碍,是有根本的,就是妄想--你喜欢跟着感觉走;所有的诸佛菩萨的功德也有一个根本,就是跟着道理走,跟着「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个真理而走,跟着大佛顶性而走。这里讲了很多,我们只是大概地说一下,这是「修学位次」。 不为物转,则能转物,即同如来。就这一句话!我们这个明了的心,刚开始是被物所转,这个物就是一个假相,凡是有相状的,就叫做物,我们的心是没有相状的,那么我们一开始被它所转,转久了变成怎么样呢?变物化了。你看有些人说:欸!你怎么这种个性呢?欸,我改不过来。被物化了嘛!你怎么改不过来呢?你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我们自己觉得改不过来,那就真的改不过来。 所以我们常说:你不要认为:你业障深重,你认为你业障深重,你果然业障深重,你被业障物化了!你不要老是想你烦恼深重,你要经常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你看经典里面,佛陀告诉我们菩萨要怎么想?你要想我的心是本来清净、本来光明、本来具足无量功德的。菩萨要经常这样想。你老是想你烦恼重,你就被烦恼物化了,你就被它束缚住了,所以首先不为物转是关键。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在整个五根当中,耳根是其他诸根所不能及的
- 《楞严经》第十三套:?2>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
- 《楞严经》第十五套:?18>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念佛就是无与伦比极为深妙的禅
- 《楞严经》第三套:科判与序文?4>
- 《楞严经》第十三套:?15>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25>
- 为什么集结经典都是由阿难负责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16>
-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5>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八十六)能熟其自相即名行道之始觉光明
- 九十岁老母亲往生纪实
- 《楞严经》第十三套:?2>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18>
- 《楞严经》第七套: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6>
- 愿罪业悉消灭
- 《楞严经》第十五套:?22>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大手印》浅析讲记(四十四)开悟之人临终时灵性何去何从
- 《楞严经》第七套: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1>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