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文化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七)阿难自云:“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文只半卷,即题中诸菩萨万行是也。此是自他两利,上求下化之行

共读楞严开示

1、共读共读楞严开示,楞严利上八十七,开示阿难自云:“顿悟禅那。阿难”文只半卷,自云中诸自两即题中诸菩萨万行是顿悟也。此是禅那自他两利,上求下化之行。修进行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七)阿难自云:“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文只半卷,即题中诸菩萨万行是也。此是自他两利,上求下化之行

2、圣位楞严经讲义是文只万行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半卷,这两部开示是即题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菩萨

3、求下欢迎各位有学之士,共读有修之仁者,各位高僧大德,开悟见性的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

4、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阿难自云:“顿悟禅那。

5、”文只半卷,即题中诸菩萨万行是也。此是自他两利,上求下化之行。】一切佛弟子也应当这样子,要自利、要利他;要上求、要下化。

八十七阿难自云:“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文只半卷,即题中诸菩萨万行是也。此是自他两利,上求下化之行

1、【合此三定别名,成一首楞严总号,即阿难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请答相应,】“请”就是阿难;“答”就是佛陀回答所以,请答相应,【啐啄无违也。】这个啐啄,解释一下,是比喻禅林师家与学人二者之机宜相应投合。

2、也就是说:学人请求禅师启发,譬如叫做啐,啐就是小鸡在里边,因缘成长,小鸡成形;可是,还没有破壳,这个壳就是表示无明,最后一层无明;禅师就比喻作母鸡,这母鸡听到小鸡在里面叫,小鸡的声音,这个母鸡在壳的外边小鸡在里边往外叫做啐;母鸡由外往内叫做啄,也就是一定要打破那一层无明的意思。就是禅师启发学人叫做啄。

3、意思就是要把那个蛋打破,这小鸡才跑得出来。学佛也是啊,师父讲经说法,就是要打破徒弟的无明,徒弟譬如说小鸡;师傅譬如说是母鸡了,中间横隔了什么。就是一层无明,徒弟就是啐,师父叫做啄。所以,禅林师徒之间机缘相投,都是以“啐啄”一词比喻来称之。

4、若修行者、师家机锋相应投合,毫无间隙,称为“啐啄同时”;而与禅者机锋相应之机法,则称为“啐啄机”;机就是根机的机。《碧岩录》第十六则说:大凡行脚人,须具啐啄同时眼,意思就是说:你真的要去参学你必须要碰到大善知识,同时,你要参的人,要有相当的功夫。不是像现在这样说:我要出去参。你自己本身,要到无明快破未破的那个时间,你来参;差一点点嘛,碰到了大善知识,一下就可以把你打破。

5、现在不是,要参什么呢。我们的无明烦恼一大堆,说要去参,其实是游山玩水,到处游山,到处玩水,回来还没见到本来面目呢。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