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众生的障深慧浅
「障」就是末法障碍我们修行的东西。这个障有外面的众生障碍,有里面的深慧障碍。外面的末法障碍有两种。一种是众生生存的压力,一天不干活,深慧就一天没有饭吃。末法一辈子就为了一点基本的众生生存去奔波,空不下一点时间来修行,深慧这就是末法障碍重。第二个外面的众生障碍就是想修行,结果碰到外道、深慧恶知识或者一些邪魔恶鬼,末法来牵扯你,众生缠着你,深慧不让你修行,这是外障。 那里面的障碍也有两种。一种是身体不好,疾病缠身,进一步夭折、寿命短,所以这是里面的障碍。第二种障碍就是愚癡,虽然也听法也看经,但是没有记忆力,没有理解力,甚至会把意思看反,颠倒,这也是自己的障碍。 所以,我们的障碍是很深的,尤其是末法众生。同时慧浅,智慧很浅薄。谈智慧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方便智,又叫后得智,又叫善巧权智,这是从应对事情而言。第二种是真实智,真实的智慧,又叫般若的智慧,这是对诸法本质的空性的把握,又叫根本智。 那我们这两种智慧都缺乏。谈根本智,我们根本就一点感觉都没有,实相般若我们摸不到边。方便般若是从实相般若根本智里面显现出来的。 再看方便慧。比如我们闻思修三慧就为方便。闻,就是耳根听闻佛法,有信心;思,就是思维法义;把闻、思落实在修行上,就叫修慧。所以具足闻思修三慧,说明有方便慧。进一步地,能够开悟,就是见道,见道在宗门下就是明心见性,这叫真实慧。那见道里面,小乘和大乘又有所不同。 大乘的见道有两种:一种是觉悟到空性,而且由空出假,叫假谛;那进一步地就是空假不二,双遮两边,双照两边,就是中道。能把握大乘中道,这才是大乘的见道。那中道又有浅深的不同。别教讲次第三观,就是但中。比如次第三观,就是先空观,再假观,再中观,这叫但中。那圆教的三观,那就一心具足,叫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这叫圆中。 所以谈智慧,它是有浅有深的。从闻思修三慧来说,闻慧就比较浅,思慧就比较深。乃至别教的但中为浅,圆教的圆中就为深。所以大乘讲通教、别教、圆教,谈智慧的问题,互相对待、比较,才能知道。 那这里谈自己修行上障碍深,就意味着外面的障碍和里面的障碍同时具足,「内外交攻」,这就是障深。说自己障深慧浅,慧浅就是闻法熏修的机缘就很少,理解不到位。还有,你的闻熏想落实在修行上,障碍就马上出现。 比如,刚刚想发心修行,马上就生了一个重病。刚刚想在佛道里面用点功夫,就遇上了邪师,把你引到其他地方去了。比如,有的人想发心念阿弥陀佛,结果遇到一个人说某某咒很好,说你业障重,一定要持某某咒,消了业障才能念佛,业障不消掉你念佛没用。他碰到这么一个邪师。那就先消业障再来念佛吧。然后他可能持个咒,一辈子业障也消不掉,他就一辈子都没有机会来念佛。这都是障重、障深的表现。 还有一个障深的情况就是修行还没有得到内凡位——内凡和外凡,在大乘佛法,初信到七信以前都属于内凡。信位之前属于外凡——内凡位都没有得到,他就得少为足,增上慢,说他已经一超直入如来地了;稍微通达一点世间的智慧,就说自己大彻大悟了,这就叫慧浅。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蕅益大师示念佛三昧
- 离谱!一个盖洛普优势教练,竟然说感受不到优势的作用?
- 禅修:让我们开启心灵净化之旅
- 金刚经白话述义【二】
- 「厚德载物」如何理解
- 绍云老和尚:为什么高僧大德多是在丛林之下开悟的?
- 绍云老和尚:要多看《楞严经》,修行的一步步,佛在里面讲得很清楚
- 绍云老和尚: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把它当回事,那就是积阴德
- 生不起惭愧心和忏悔心该怎么办
- 禅修并非为了得到,而是为了学会舍得。
- 纷繁尘世,谁又可以活得真正简单
- 舍离十种魔业
- 天人果报的缺点和优点
- 真正的自律,就是对自己负责。
- 绍云老和尚:云居山竺慎师身上发生的一个事情
- 禅宗不是禅定,参禅是智慧的境界
- 十次闭关念佛的体验:吃得下苦才体会念佛的甜
- 绍云老和尚:我们这个心性,一停止念佛拜佛诵经,财色五欲妄想就来了
- 绍云老和尚:要有这种心理,你才能学到东西、增长福慧
- 绍云老和尚:现在信佛的人多,真正修持正道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呢?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