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虚伪,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触目菩提
而妄从真起,法唯心悟自波逐水生。虚伪心触即念即空,目菩居然本体。法唯心悟自非于念外别得菩提,虚伪心触故云万法虚伪,目菩唯是法唯心悟自一心。了悟自心,虚伪心触触目菩提矣。目菩喻如病体瘳时,法唯心悟自便名健体。虚伪心触乱民定后,目菩即是法唯心悟自良民。去念而求心,虚伪心触是目菩医必灭身而疗病,将必屠国而安民也。岂理也哉。——《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这是告诉我们,对妄想杂念要认清它的本质,不要害怕。要知道,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现」。「唯心所现」,它唯的是什么「心」呢?业识心。一般我们讲心意识,妄念即是心意识这业识心所显现。但业识心又是从哪里过来呢?它的本质还是真如自性!如果我们的心离开妄念、离开动相,一切境界就会当下平沉了。「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唯有这一妙明真心周遍虚空法界。 所以,了悟本体的妙明真心,就会「触目菩提」了,就是显现出来的都是菩提的觉性,就是禅宗常常讲的「祖师意」「百草头」「庭前柏树子」……就好比我们的病体如果痊癒了,转变过来就是一个健康的身体;叛乱之民被平定,或者招安、安抚之后,一转化就是良民。同一个人,在没有教化之前,胡作非为,是一个乱民。现在经过教化,经过国王的力量,无论是震慑还是劝化,他守规矩了,就成了良民。这就是说,我们要求这个「妙明真心」,不是说要把念头灭掉才能求得。 如果你想先把这个念头去掉,再去求「妙明真心」,这就好像一个医生先把病人的身体给它灭掉,才能把他的病治好一样。这是没有道理的!所以我们对这个念头不要害怕。这个念头也是从我们的真如自性里面生起来的。 我们看「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种生灭法, 「无明」之前是什么呢?真如自性嘛!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一念妄念产生无明,不明了嘛!所以才生起了「十二因缘法」这样一个「三世二重」的因果!这样一个「念佛」的念头虽然是妄,但它是从真如自性里生起来的,就好像波浪是从水里生起来的一样。所以要在生灭念的当下,体会毕竟空的本体。不是要在这个念头之外,想要得到一个菩提觉性。明白这个道理吧——即烦恼为菩提。 了解了这个,你就是这样去念佛,念、念、念……念到最后,功夫到了临界点的时候,能念、所念打成一片的时候,就契入真如自性、无生法忍、法界的本体了。 我们这个能念的心,当下就是法界的本体,当下全体也就是法界。这里面如果有妄念,你不要害怕。对妄念,你不要去理睬,而要全神贯注于佛号。 为什么说要「自念自听」呢?听得清楚,能念的心和所念的音声产生一种互动。把佛号念清楚、听清楚,这就是专注在佛号上。妄想杂念像浮云,飘来了就让它飘来了,飘走了就让它飘走了。慢慢地你念佛念到相应了,妄想杂念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但是还有妄念的背景,这是很正常的,你不要害怕。甚至由于念佛把多生多劫的业力种子又翻卷出来,可能妄念还来得更大。在妄念来得更大的时候,仍然不要害怕,还是专注这句名号。 千万不要认为「我不念佛还比较清净,怎么一念佛还有这么多妄想杂念呢」?这是一个错误观点,好像这个妄念是由于念佛导致的,于是就不愿念佛了,不敢念佛了。你通过念佛把妄想、把业力种子激活出来,这就是一个转化嘛,就是一个消毒的过程,就是一个消业障的过程!念佛将多生多劫的业力种子激活出来以后,阿伽陀药(六字洪名)马上过去,这个业力种子马上消失。这个业力种子的障碍通过念佛念掉了,身心就会越来越轻安嘛,内在的光明可能显发得更多。 所以这是件好事,念佛把你内在的病灶给念出来了。千万不要以为念佛将业力种子激活出来,是不好的事情。 妄念是病,佛号就是药。你就注意这个药、药、药,药下到一定的剂量,这个妄念就越来越稀少,甚至还真的会有一段比较空明的心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