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2>
1、楞严《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经第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套番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 2、套番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414页,经第经文:【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套番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楞严此见虽非妙精明心汝应谛听,经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注释:【且汝见我见精明元】:且你现前见我之时,套番此见就是楞严第八识见精的妙明本元体上所现的。 3、经第【此见虽非妙精明心】:此见虽然非纯真本元心地的套番妙精明心直接所现,也就是说,不是本性的现量境界这个现量境界,必须要亲证才有办法。[唯心]现量境界,也就是一切法不离心性,万法从心性影现出来的,有了证量,他便了解,心体上刹那之间的生灭不可得,生灭直下就是空,就是不生不灭的体性,证得了这个现量境界以后,所有的法都是妙用,六根、六尘、六识,这个时候的识就是如来藏性,识性不二;无一法不是真如,真如能依体起用,能摄用归体,能体用一如,也就是除去执着、分别和颠倒见的那个原始状态,无量的慈悲喜舍,无量的清净本然的妙心就会显露,这个叫做现量境界。那么,现在不是本性的现量境界,因为是从缘外尘的五俱意识分别而来的。 4、【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正如翳眼所见的第二月,眼睛有毛病,就看到了第二月;就像我们心体起妄,见到了世界就不一样。非是真月的形影,而是翳眼的虚妄之见。此翳之见虽是[妄见],但其见还是从本有能见之性而来,只不过是此能见之性受了翳眼的遮障、扭曲,故所见变成不完全真实;虽然见不真实,但是从这个[非真实之见]的事实来看,我们就知道它是[从真实之见而来],因此,此见乃是[妄中有真]。 5、妄中有真,这一句是很勉强的名词,是为了解说方便,这一句话并不道地,真正究竟处是即妄就是真,要有这种功夫。为什么即妄就是真。因为妄本身就是空、不可得,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居士来说:师父啊。 1、我对这个佛法觉得太深了、太难了,我真的没有办法。我就跟他讲:就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这一念就具足有办法,就在这个时刻,看你会不会用又,此见虽妄,但不论是真见或者是妄见,两者都是见。[无所还地]:就是无生灭地。 2、义贯:[阿难言:若我]此缘尘而有的识[心]之[性]皆[各有所还]灭;[则如来]所[说]的[妙明元心云何]会[无还。]这二者为何会有如此之不同。[惟垂哀愍。佛告阿难:且汝]现前[见我]之时,此见即是第八识[见精]之妙[明]本[元]体上所现的,为带妄之见。 3、这个带妄之见能理解吗。这个意思就是:看什么就参杂无量劫来自己的执着、意见,也就是说:很多意见的人,他的无明就愈强,无量劫来,带妄之见是没办法克制的,看什么,他就能所不断;看什么,一定会夹杂自己的看法、观念,引起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就是看什么着什么、看什么分别什么、看什么就一定加上观念,同时有强大的我见,至死没办法改变的,这个叫做带妄之见,也就是头上安头,真心显露不出来,看什么,总会有自己的意见。 4、意见愈多,这个人的障碍他就会愈大,在这个团体里面,他老是有很多的看法,就没有办法融入这个团体,这个团体,大家都讲好了,经过了专家评估,他的意见就是会特别多。所以,意见特别多,他的烦恼就重。人之间之所以起冲突,就是带妄之见;夫妻为什么会争吵不休。 5、就是因为带妄之见;好朋友为什么一句话说错了,可以怒目相视。就是带妄之见;兄弟姊妹也是带妄之见;种族跟种族就是带妄之见,是共业之见。再来,国家与国家战争,它就是带妄之见,这个是很可怕的东西。看什么总认为我自己是对的,有我自己的高见,这个就是头上安头。《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2>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2>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盗木材的夫妻
- 佛教的本质是什么?
- 僧璨大师《信心铭》全文
- 世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 修行必须下苦功夫
- 做生意的找和尚,没生育还要找和尚
- 佛源老和尚:没有福德因缘是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的
- 佛源老和尚 | 保安心油
- 修行人怎可把这个色壳子看得这么重
-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辈子不认识自己
- 余生很长,不必慌张。
- 今天农历二月十九,恭迎观音菩萨圣诞日!
- 用这个愿望来做生命的核心价值
- 体光老和尚:总忍不住想评论评论别人的对与不对,这样子用什么功也用不上
- 佛源老和尚:末法时期没有善知识,还有一个什么办法,就是。。。
- 修正法师:往生极乐世界是不是要一心不乱?
-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 佛源老和尚:没有福德因缘是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的
- 人生只有上班这一种模式吗?
- 为何说∶法布施珍贵?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