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必须下苦功夫
若人发愿往生他国净土,修行下苦应当随着那方佛世界的必须那尊佛的名字,专心一意地繫念,修行下苦无有其它杂念,必须进一步修唯心识观和真如实观,修行下苦决定能生彼净佛国土,必须使现生善根增长,修行下苦得不退转。必须 若众生要能依着一实境界,修行下苦修清净的必须信心,必须先学习两种观道。修行下苦哪两种呢?一者唯心识观,必须二者真如实观。修行下苦 真如实观是必须不可议,就是修行下苦顿悟;唯心识是要把自己的心识观,指渐悟。如神秀大师说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就是指的观照好心,消灭妄想,证得一实境界。 怎样能从妄的熏习力转变为清净的熏习力量?修两种观道。观就是思惟修、三昧、奢摩他,又叫静虑、禅定。观是什么呢?五蕴、六根、六尘,观心,专观你的识,这就是心生灭门,也就是唯心识观;心真如门,就是真如实观。 依着这种观道来修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生不灭的一实境界。 怎么来修习唯心识观呢?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都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所以要注意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之间,任何时候,不要把心念失掉,随时照看好你的念头。有人经常拿串念珠,念珠就是数珠,拿起念珠就要想到我不要失念——只要不是染法,行住坐卧中,念什么都可以。 什么叫「真如实观」?就是「心性无住,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这个知、觉就是指意识,指心上面的心识,这里就离开了——那是修唯心识观,这个进一步要离开见闻觉知,唯心识观已经修好了,进一步无生无灭、真空实体,没有一切分别之想了。 至心的时候,心诚则灵,所以应当「一心繫念」。繫念什么呢?繫念诸佛的平等法身,繫念你自己法身。念的功德,在一切的善根当中是最殊胜的,最不可思议。 如果懈懈怠怠地修行,心杂念妄想,就定不下来,就不能趣向一行三昧。「一行」是什么?是平等法身的一行、至心的一行,达到一行即证得相似无生法忍。一行包括二种观道、一实境界,故一心繫念就是一实境界。经论常说要一心、至心,念佛念到三昧,修行的道路一定成功。 晋朝王羲之,书法圣人,也叫书圣。王羲之的字写得入神、入妙。他的儿子王献之学他的字,住在一个寺庙里天天写,写了十年没离开寺庙,后来庙里老和尚检查这十年写的字,看过来看过去,看完后老和尚叹了一口气,说:「可怜十年寒窗苦,只有一点像羲之。」 其实这一点也不是王羲之儿子写的,还是王羲之一次来看儿子写字,发现有一字缺了一点,就拿笔给填上了。也就是说,学一个技术,乃至成名成家,不晓得要经过多少苦功夫的练习。 我们要想把无量劫的烦恼断了、要想了生脱死不容易。不用说别的,断一个慾念,佛都说就像断四十里的瀑流那样难,何况那么多贪、瞋、癡想截止! 所以修行必须下苦功夫来修,达到闻、思、修三慧,用心去听去行,圆闻一切,才听到真正的地藏菩萨名字、十方诸佛的名字,这样才能至心礼拜供养地藏菩萨、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才能深入大乘深经;否则始终达不到甚深的福德和信心,也不能了达一实境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心不要活得太表面,要能够更深层
- 反闻闻性。旋闻与声脱。
- 弘一法师说: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 妙莲老和尚:为什么要受戒?
- 寺院外墙为何大都漆成黄色
- 心仪的生活就是把无数个今天过好。
- 弘一法师说∶心在高处,才不为诱惑所动
- 弘一法师说∶心在高处,才不为诱惑所动
- 各宗要略——禅宗
- 得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
- 弘一法师说:群处守嘴,独处守心。
- 如何判断自己适合成为哪个领域的专家?
- 文殊师利菩萨降伏魔王波旬
- 妙莲老和尚:每天佛都要看你三遍!你知道吗?
- 天因律師 ∶ 过中了吃饭粒剩菜,那不叫惜福,是犯戒,要持戒才对
- 弘一法师说: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 微缕供佛,得成佛道
- 妙莲老和尚 ∶ 念佛的人一定要守戒;一有犯要赶快忏悔清净,不可再造。这样念佛持戒,才万修万人去
- 妙莲老和尚:临终大事要靠自己
- 如何高效休息,才能保持活力满满精神充沛?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