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0>
1、楞严《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经第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套番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 2、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番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 3、经第【佛及圆顿菩萨,套番了知遍计六识本空,楞严依他】就是经第缘起,六根、套番六尘如纪,楞严【,经第根尘,套番如幻,喻如病目所见之空华】,病目就是真如起妄念,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所以,这个病目叫做一念妄动。【从缘无性】,修学佛道,就是这几个字,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从缘,无性就是无自性,我告诉你,这个很难很难体会,说空不对【本无所有,非作故无】,非作就是不是搞破坏,把它变成无,是透视它体性本空,从缘无性,本无所有,这个就是讲无自性。非做故无,不是把它破坏,所以叫做无,因为它是缘起,所以【本性无故】。 4、本性无就是当体即空,诸万法当体即空,【非待病愈花灭才无】,不是要等到病好了、花灭了才没有,【即正当病眼见空华时,华本无有,此即当体即空也】。意思是:身心世界其实本来是妄,是缘起生灭无常,而我们没有体悟,所以,二六时中都起执着。【又空华,病眼观之,非有似有】,这个虚空当中的花,有毛病的眼睛看,非有似有,【此喻凡、外、权小】凡夫、外道、权教、菩萨、小乘,【见十八界;净眼观之,了不可得】,净眼就是:佛、大菩萨看科学家仍然不知道,这个世界、宇宙是缘起、是妄【此喻佛及圆顿菩萨,见一真法界。见与见缘】,能见的见分,以及所缘的万象。 5、并所产生的六识妄心,【并所想相,又一解:见摄六识,见、闻、嗅、尝、觉、知】,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代表的。见缘包括六尘见等等,【见缘该六尘见等】,就是六尘、六根所见,叫做六尘见,即这个见缘包括六尘、六根所见等等。以及【所缘之观境,想相指六根,想属心,相属色,心、色和合,以成根身】那个[和合]是方便说,和合就是空,你千万不要认为,有一种东西是凑合在一起,是为了让你理解这个存在性的万法,所以,只好用缘起和合来假设、来说明,要不然离开这个缘起,你怎么说明呢。 1、文字是缘起;语言是缘起;意识型态不离缘起;诸位。离开了语言、文字、意识型态,要不然要说什么呢。所以,用生灭意识心听经闻法,是永远没有办法进入如来大般涅槃的妙心,是永远没有办法进入不生不灭的。 2、所以,诸位要用本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听经闻法,来理解、来体悟,才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我现在用如如不动的心性、如来藏性来讲经说法,而如果你用意识型态来理解,那么,这个不生灭也会变作生灭法,就完全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了。 3、所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道在心悟,不在语言、文字、意识型态。【前云:色杂妄想《正脉》云:此科全是诸圣圆观大定,行人切须究心】,意思就是:用心好好的体悟,才能进入修行状态。【若能常住此境】,如果能够安住在这个境界,【念念不昧,成佛何疑】。这个念念不昧,就是首楞严,用本性的定。 4、师父一直强调说:你千万不要有太多的情绪变化,就是这样子。修行人应当把昨日的是非恩怨一笔勾销,我说:你迈向菩提绝对没有问题,如果仍然是纠缠不清,里面的是非恩怨,那么,你成道无望,不可能成就佛道。成佛的人,没有任何的恨;没有任何的恩怨是非。【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5、就是这个能见之见精,以及这个级,所见的相分;这个[缘]包括六根、六尘、六识,这六根、六尘引发的六识,都包括在[缘]里面,也就是所谓的物象。还有六根、六尘所引出来的心相,六识就是心相了。说此能见之见精,以及所缘的、所见的相分,这个[缘]字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元本就是菩提清净心中,妙净明体,妙净之明体,这个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本来就是绝对。云何于中,这在妙净明体里面,哪里可能性安得上是是见,或者是非是见呢。《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0>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可以跟着念佛音频旋律唱念佛号而不计数吗
- 体光老和尚:决定一个法门尽未来际行去!
- 为什么有的人越努力越平庸?
- 体光老和尚:修行不能求快、求速成
- 憨山大师的一生
- 休息的日子
- 体光老和尚:病后方知身是苦,壮时多为他人忙
- 体光老和尚:决定一个法门尽未来际行去!
- 《观无量寿佛经》图文解说
- 云何一真体上而分五位十地之名?
- 为什么一旦想要修道,所有的债主都来讨债?
- 佛不渡人,人自渡。
- 怎样才能让心变清净
- 体光老和尚:虚老和尚没有障碍了,因为他见了性!见性之人,他这个自性……
- 为什么你懂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答案藏在这本书里
- 体光老和尚:决定一个法门尽未来际行去!
- 念诵《普贤行愿品》能得到五种果报
- 人生只是一场体验
- 习性就是习以成性
-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