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诵《普贤行愿品》能得到五种果报
即常远离恶知识,念诵永离一切诸恶道,普贤品速见如来无量光,行愿具此普贤最胜愿。种果此人善得胜寿命,念诵此人善来人中生,普贤品此人不久当成就,行愿如彼普贤菩萨行。种果 先看这段。念诵这个对长行再来追颂,普贤品你闻信,行愿诵《普贤行愿品》能得到五种果报。种果五种果报第一是念诵增上果,你诵《普贤行愿品》就能够在无量劫的普贤品修行过程当中远离恶知识。前面普贤菩萨发愿生生世世要遇到善知识,行愿那相对的就应该要远离恶知识。《涅槃经》表达,一个菩萨摩诃萨,观恶知识就像跟恶像一样,无有区别。 恶知识就像恶象,何以故呢?他都能够损害你的身体,危及你的生命。菩萨摩诃萨于恶象还不一定有恐惧,但对于恶知识还真的会生畏惧之心。为什么呢?这个恶像一发起燥来了,它即便沖着我们身体来,只是我们这一期业报身毁坏了,但是它不能毁坏我们的真心、慧命。但恶知识不一样了,恶知识,你的身体和你的慧命都能够破坏。那恶像只能是坏我这一世的身体,但恶知识他能坏你无量的善身、无量的善心。 所以这个恶知识,他是善法之怨,所以菩萨应当远离诸恶知识。现在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诸恶知识,邪知邪见,行为不端,贪瞋癡慢疑具足,非常傲慢,说那些相似法说得头头是道,让人破坏佛的清净律仪。这些,未来的时代还很有市场,所以我们一定要远离。那你常常诵习《普贤行愿品》就能远离恶知识,你对这些 恶知识就有分辨能力。 你诵《普贤行愿品》就永远离开一切诸恶道,你不会堕到三恶道里面去,你能够快速地见到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就能具足圆满普贤最殊胜的行愿。这是增上果。 等流果就是同一流类,你修的善因一定会得善报。那诵《普贤行愿品》的人就能善得胜寿命。这个胜寿命不一定是长寿,就是你这一期的生命,你会知道你的生命的价值何在,你会把你有限的光阴用在最有价值的修行上,那最有价值的就是依普贤行愿来修行。 那你今生的寿命多长这是前世或者多生多劫的业力所致,但我即便是寿命不长,尽我这一期的报身来修普贤行愿,不虚度时光,这就叫胜寿命。你纵然活了一百岁,但是你没有闻到佛法,没有闻到普贤行愿,你一辈子都在吃喝玩乐里面度过,这就是虚度光阴,对不起自己。哪怕我就是活了三十岁,但我闻到了普贤行愿,精进努力地去修行,也胜过百年的虚度,这就是胜寿命。 此人善来人中生,这样的人他就在人中而产生,他就会努力修行十大愿王,不是说下辈子还要到人身里面去了。他诵习普贤行愿,今生就是他六道轮迴的最后身,因为已经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愿王也会导引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诵习普贤行愿的人,很快就能够成就菩萨道,就像普贤长子圆满普贤行一样。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持名念佛虽易,亦须真信切愿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一)【讲义】万法都是心法跟色法,万法不是精神就是物质,说心色二法,即可了知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四)【义贯】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七)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 修行最怕就是还没有上路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一)【讲义】卯二会六入即藏性(分二)辰初总征 二别释今初
- 共读楞伽开示2(上)——《 楞伽经》的传奇传承苏东坡先生护持楞伽经公功不可没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三)戊二缘觉众復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屬诸比丘,休夏自恣
- 三辈九品得往生,四土径登不退转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八)【讲义】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
- 随机阅读
-
- 临产助念可护佑产妇母子平安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一)经云:“淫怒痴性,即戒定慧性,”以登伽之事证之,即可断疑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二)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三)欲漏 有漏 无明漏
- 不必为了追求不倒单而不倒单
- 共读楞严开示(十二)会通四科,即性常住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初悔闻请定竟 戊二 会众愿闻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八)【讲义】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 哪十种行为是犯了盗戒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九)【讲义】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同也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九)【义贯】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初悔闻请定竟 戊二 会众愿闻
- 下品中生是什么样的情况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九)【讲义】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同也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八)【讲义】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一)【义贯】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 五乘法门的修行目标及相互关系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三)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 共读楞严开示(十九)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 辨五魔、令识、以护堕落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二)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