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找到真如自性,所以才会寂寞
下面把妄想作一个总结: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找到真自但汝于心微细揣摩,寂寞若离前尘有分别性,找到真自即真汝心。寂寞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找到真自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寂寞尘非常住,找到真自若变灭时,寂寞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找到真自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寂寞阿难与诸大众,找到真自默然自失。寂寞 佛陀把妄想作一个总结说:我不是找到真自说一定要你执着这个「缘影之心」它不是心的其中一个作用。它也是寂寞一个作用,只是找到真自它不是你本来面目,它只是一时的作用。其实它也是一个心,是心的一个生灭的作用。在你的内心当中,你要微细地加以揣摩观照:假设你离开了外在的六尘的境界,你这一念明了的心还在,离开了六尘还有它的一个明了性,这个就是你的真心,它不随境生灭的。 像印光大师说的,全世界的人都不念佛,全世界的人都譭谤净土,全世界的人都没有往生,我照样念佛,我照样求生净土。可以看得出来,印光大师依止真心在修行,因为他的心跟外境没有关系,他是依内心的真如本性所发动的愿望在修行。这个就是真心了,这种心是成佛的根本。 假设你现前这个明了的心,离开了外在的六尘就不存在了,就没有自体了,那个就是前尘虚妄的想像,经过分别所产生的影像,叫缘影之心。这个心有什么过失呢?因为外在的六尘它是变化的,六尘变灭的时候,这一念心就形同龟毛兔角。你用这一念心看到佛陀三十二相而出家,假设佛陀三十二相变坏了,你这一念心也像龟毛兔角消失了。那么谁去成就法身呢?谁去成就无生法忍呢? 你这一念心既然随境而生灭,那么你这一念心就断灭了,随境而消失,随境而断灭。谁能够成就无生法忍呢?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跟大众「默然自失」。什么叫默然自失?他知道妄想不是真心,但是真心在哪里还不知道。就是说,我过去都是用妄想,您现在把我妄想破坏了,但是您还没有给我一个真实的东西,所以他有一个失落感,因为毕竟跟妄想太久了。 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刚出家的禅师,他在参禅的时候就感到很寂寞,因为在世俗的时候很热闹。他就去请示他的师父,一个老和尚,就跟他师父顶礼说:「师父啊,我在打坐的时候,心感到寂寞,怎么办?」他师父就讲一个偈颂说:寂寞僧家事,喧哗世俗心。长遭儿女累,莫厌水云深。但乐西来意,尘劳久自沉。他说:寂寞是僧家事,出家人本来就是寂寞——但是他的寂寞跟世俗的寂寞还不太一样,我们待会再说明。出家的人心是安住在寂寞的。 喧哗是世俗的心,你热热闹闹向外攀缘这个是世俗的境界。这种世俗心有什么缺点呢?长遭儿女累,你要经常遭遇到生儿育女这种尘劳的牵累。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莫厌水云深。你一个修行人你不要厌恶水和云——深山里面有水啊,有白云啊。我们在深山寂静当中应该怎么办呢?但乐西来意,你的心要迴光返照你的清净本性。尘劳久自沉,你的尘劳慢慢就消灭掉。这个「西来意」就是,我们要观照我们这一念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有我们的佛性作伴,怎么会寂寞呢? 我看到过去有一本书,有一个印度的王子,他很有钱,因为身体有病痛,就到喜马拉雅山去拜访这个修学大师。印度王子他当然是一个攀缘心,世俗人都是攀缘外境。他第一件事问这个大师说:「大师啊,我看你很寂寞,一个人在这边住几十年。」大师说:「是啊,我现在很寂寞,是因为你来以后,我才寂寞的。你没有来之前我的心跟我的真如本性相处得很好,一点都不寂寞。你一来,我从本性出来,我就感到寂寞。」 阿难尊者的怅然若失,就是他还没有找到真如本性,所以他感到寂寞。其实我们内心当中,你只要强迫自己去观照你的真如本性,观久了,向内安住,你会觉得你心中别有一番天地。这个地方说明阿难尊者这种怅然若失的心情:因为他习惯性向外攀缘,现在把他攀缘心给破了,他感到一种寂寞,感到失望。这是可以理解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大安法师2021新春开示:修心如牧牛
- 法藏法师:对生命、周遭、苦难、佛法都毫无一点感动的人,他所学到的会是怎样的佛法
- 玄奘大师西天取经,原来菩萨真的已经事先安排好
- 界诠法师:哪一部经说超度要写上名字、生辰八字,佛才能够加持?——没有的事
- 念佛即事达理之捷径
- 界诠法师:抄经需谨慎
- 界诠法师:以戒为师的底线是什么
- 盖洛普优势丨 如何判断自己更适合哪种工作和副业?
- 发掘自己良善的品性
- 生活需要回归简单
- 清明行孝宜食素
- 生活是自己的事,开心就好!
-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诸佛称名赞歎愿
- 界诠法师 :行菩萨道,发菩提心,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 法藏法师:对生命、周遭、苦难、佛法都毫无一点感动的人,他所学到的会是怎样的佛法
- 界诠法师:短期出家要慎重考虑
- 忍之久而纯,耐之久而熟
- 活着就是要快乐和幸福
- 盖洛普丨从优势视角看亲密关系
- 生活是自己的事,开心就好!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