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六)【义贯】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
1、共读贯共读楞严开示,楞严三百三十六,开示【义贯】阿难,百义又汝所明此识为复因身所生。难又楞严经讲义是明身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缘生于身,这两部开示是识此识为身所生身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 2、复因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为界欢迎各位有学之士,共读贯有修之仁者,楞严各位高僧大德,开示开悟见性的百义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难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 3、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 4、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身触识界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又汝所明此识为复因身所生阿难,若因身生,必无离合二觉观缘。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注释,【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离合][觉观],这是唐朝以前的旧译;唐以后的新译为[寻伺]。 5、[觉观],或寻伺,为四个[不定心所],悔、睡、寻、伺。这我们在《百法》里讲过了,在这里不想再重复。 1、[觉],寻,为心之粗相;[观],伺,为心之细相,亦即是心识的动相。此言,如果说身识是因身根而生的,则既然身根能生识,就不须再有触尘了,因此触尘的离、合二相,以及依此二相而产生的能缘的觉、观二种心所,也都不需要了。【身何所识】:既然没有触尘,也没有能缘的心所法,那么身根所识者为何。那就必然没有身识产生了。 2、既无身识产生,就不能说身识是因身根而生。【若因触生,必无汝身】:如果说身识是因触尘而生的,那就一定不须有你的身根,就能产生身识。 3、【谁有非身知合离者】:[非身]哪一个人能不须要身根,就能觉知离合的触尘呢。那又不是鬼定无此理。义贯,佛言:[阿难,又汝所明]了的权法所示之以[身]根与[触]尘[为缘],则能[生于身识]。然而,[此识为复因身]根[所生,以身]根[为]识体所在之畛[界]呢。 4、或是[因触]尘[所生,以触]尘[为]识体所在之疆[界]。因为识无形相,要依于根、要不然就依于尘而立界。[阿难,若]言身识为[因身]根而[生],身根既自能生识,则[必无]需触尘之[离、合]二相、及依此二相所起的[二]种[觉、观],寻、伺,能[缘]之心所;然而,既无外尘与能缘之心所,则[身]根为[何所识]。则身根必无能识与所识,既无能识之心所又无所识之尘,是故必无身识生起;结论:因此即不得言[身识因身根而生。 5、],[——以上破识因根生]。[若]言身识为[因触]尘而[生],则尘自能生觉,[必无]需[汝]之[身]根;然而,[谁有非]须[身]根即能[知合、离]之尘[者]。共读楞严开示
三百三十六【义贯】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往生没捷径,只有靠熏习
- 人生当留白
- 人生就是一场体验
- 为啥现在很少见到禅师棒喝?静波法师:说真话他不信不听,说假话他反而高兴
-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 任劳容易 任怨难
- 为什么你遇到一点小事,就会想太多?
- 今天,这三个人,给我感动坏了!
- 出家人转世后能否记得前世的事情
- 人生只是一场体验
- 体光老和尚:要念到一心不乱,生极乐世界才靠得住,随便念几句就想往那儿去怎么能行呢?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虚云老和尚拒绝女色诱惑的故事
- 人性实验2:认知失调与自我合理化
- 九八年五台山显通寺打千僧斋,那天那个真是罗汉
- 佛不教人练外道工夫,什么点穴、脑瓜子出小人、飞到几千里外,知道家里有什么事
- 不可自戕身命求往生
- 为什么一旦想要修道,所有的债主都来讨债?
- 人怀勇气,人生就有底气
- 专注眼前,活好当下。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