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疑念佛恐成魔,魔佛相争不较多
有人质疑,人疑念阿弥陀佛名号恐怕会着魔。念佛对于这个问题,恐成宗门教下靠自力修行,魔魔着魔的佛相现像是比较普遍的。念佛是较多不是也会着魔呢?省庵大师曾经有一篇文稿说,参禅、人疑念佛,念佛论其难行和易行,恐成固然有自力他力的魔魔差别,但讨论这个着魔的佛相事情,二者俱免不了。较多着魔事的人疑来由有三点:第一种是教理未明,不能明了教理;第二是念佛不遇善知识;第三是自不觉察。这就有可能着魔。恐成 教理不明。好奇骛怪;或者本来念佛是直截之行,他非得要搞很多名堂,或者念佛就想贪求神通、贪求辩才、贪求宿命通、贪求大作佛事……这些,以躁妄心去求的时候,天魔,还有年久成魅的这些邪神野鬼、魑魅魍魉,就飞精附人。 《楞严经》谈五十种阴魔,特别是受阴魔和想阴魔。那都是正见失去,天魔就附在一个人身上,给你讲经说法,有种种神通,有种种的感应。你就以为他是菩萨再来,就跟他学,成了魔子魔孙。所以要了解经教,要有善知识的指引。 念佛人有时候,常常会知道他们有些现象了,希望赶紧往生。我接到过一封信,他就觉得这个世间很苦:「我就迫切需要往生,阿弥陀佛今天就要接我,你一定要来接我!」好像给阿弥陀佛下指令,不来接就不行。甚至这种求往生之心很切,去捨身——自杀。有这些急于求往生的心,甚至想捨身的心,外面的力量就能趁虚而入,你还不察觉。 所以《楞严经》讲五十种阴魔,特别最后,无论是色阴趋于要破的时候,受阴趋于要破的时候,有种种境界。这种境界,「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所以在这种境界面前一亏正见,那你就被魔子魔孙所摄受了。比如五阴魔,越修行越有,如果不修行,它隐藏在那里,一有功夫,马上它现前。所以原来有句话,「不着魔不成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就是魔佛相争的情况。 「魔佛相争」,是指天魔与佛陀,事相上对待来说,「佛」表达一种极善的力量,「魔」代表一种恶的力量。这两种力量都在我们众生内心本具的,有魔界,有佛界。但魔界在自性本体方面即佛界,是众生迷惑于佛的至善的境界,就虚妄地起了魔的境界,于大菩提中生种种烦恼。修行过程当中就有这两种力量在这里胶着状态,两相交战,互为胜负,相互生起。 比如一个正念现前,善境界现前了,这就正念正观的力量胜过妄想,这就是佛的力量略佔上风。佛的力量佔上风,一下子又隐下去了,妄想杂念又起来了,它又冲破了正念正观了,这时候魔的力量佔上风了。所以,众生内心都是「魔佛相争」的。就比如我们念佛念得比较相应,这时候佛性的力量很强;不念佛号了,就讲五欲六尘、家亲眷属,魔的力量又起来了。 所以我们业力凡夫永远证不到圣人的境界,就是这个「魔佛相争」。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正见,群邪——天魔、野鬼趁虚而入。但总之,你也不要害怕,魔界即佛界。「不较多」,就相较而言,互有胜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这个功夫不要把它看简单了
- 古人说:相由心生,行随心变。
- 大S去世!世事无常,别再等待,请争分夺秒做你想做的事
- 如诚长老:功夫上去了,气脉就通了,冬暖夏凉
- 四种情况成就犯邪淫戒的根本
- 妙莲老和尚:在三宝中虽种点小福,但得果报多喔!| 供佛树根的果报
- 妙莲老和尚:把这些学好了,才像一个学佛的居士
- 如诚老和尚:功夫上去了,气脉就通了,冬暖夏凉
- 出家有些什么样的条件
- 外不著相曰禅,内不动心曰坐。
- 妙莲老和尚:念佛念了十几年还是没功夫,究竟有否用至诚心在念?
- 吴伟明居士悟道因缘
- 僧家之待客
- 如果不回向还有功德吗?
- 如何成为一个有福气的人?且听佛门高僧娓娓道来
- 只有管好自己的嘴巴,才能远离纠纷与烦恼。
- 口里念着糊涂咒,心里想的贪瞋癡
- 妙莲老和尚 ∶ 一个能让家人信受佛教的好办法
- 命里出现的这两种人,都是来渡你的,遇到了一定要牢牢抓住!
- 善言善语也是一种修行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