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文化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二)【讲义】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

共读楞严开示

1、共读共读楞严开示,楞严离声三百四十二,开示开示【讲义】尔时世尊,百讲告阿难言:汝先厌离,义尔言汝声闻、时世上菩缘觉,尊告诸小乘法,阿难发心勤求,先厌小乘心勤无上菩提楞严经讲义是闻缘为汝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觉诸今,这两部开示是求无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提故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二)【讲义】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

2、共读欢迎各位有学之士,楞严离声有修之仁者,各位高僧大德,开悟见性的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

3、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

4、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寅二如来进示圆旨,分三,][卯初责迷许说二总喻性相三别详七大今初][圆]就是无缺,这个就是佛证悟的境界,佛证悟到究竟圆满,所以,佛所说出来的法音就叫做圆音,佛所表达的义理叫做圆旨,圆满不可击破的,佛是究竟觉悟。经文,【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此如来述其应求施教之意。

5、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我昔日因缘之教,乃应求小乘者而说】,不是为最上乘根器而说。【汝自淫室归来,悔恨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妙定】;妙定就是圆定就是本性的定,当一个人证悟佛的究竟义的时候,戒、定、慧全部具足,圆戒、圆定、圆慧,这是最上乘。【是汝先已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回小向大,已发心勤求,无上菩提之佛道矣】。【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即是应汝所求,而施汝大教。

三百四十二【讲义】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

1、今时,即三番破识以后之时】,三番破识:破妄识无处、破妄识非心、破妄识无体,在七处征心里面讲过了。【十番显见,克就根性】,我们每一个人,眼根它里面就有不生灭性,所以,单从根性开采出来这个【直指真心】,从眼根开采出来眼的见性,从耳根开采出来的叫做闻性,其实是同一性。

2、【摄事归理,会通四科真心者,第一义谛也。即事即理,全妄全真】,为什么叫即事即理,理就是无生,事就是千差万别,复杂的千差万别的事相,其实同归一个毕竟空理、毕竟无生之理。这句话很重要,就是把千差万别复杂的情绪放下,而见到了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单纯的如来藏性。所以,化有为无是修行人,化繁为简是修行人,化生灭为不生灭是修行人。

3、有一个实在听不懂为什么法尘的生灭其实是本不生灭。为什么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灭,我现在用一个比喻来感受一下,看看能不能理解,其实生灭本空,叫做不生不灭。譬如说我现在后面放一面大镜子,全部都是大镜子,能够很清楚的照射出来,注意看看能不能体会出来。

4、车子跑过去,镜子有没有影现车子车子影现到镜子,镜子有没有生灭。镜子的相有没有生灭。当然有,镜子的相,车子确实开过去。三个人走过去、一堆人从镜子前面走过去,镜面又显现这些人。

5、我们从相来讲的话,镜子所影现出来的相确实有来去、生灭现在用手摸镜面,镜子的体,你会发现镜子永远在那边,并没有什么来去、生灭、增减,就这个镜子的体,其实都没有什么增加跟减少那面镜子还在啊。这样能体悟,显现在如来藏性的前面这些事相,就是当体即空,就是无生的理,这个无生的理,从来不生,从来不减,从来也不灭,没有什么生灭、增减。这样的话,会归到如来藏性,全体皆空的话,修行就完全不一样,日子过得也完全不一样,一日千里,见到什么你内心里面入于寂静法心入于大寂静法,是真阿兰若处,这个是佛;心如如不动这个是真正的道场。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