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修行实践

《楞严经》第十六套:?44>(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楞严经》第十六套:?44>

1、楞严律法《楞严经》第十六套:。经第讲44>,套>五十种阴魔,种阴慧律法师主讲。魔慧

《楞严经》第十六套:?44>(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2、师主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楞严律法第十六套:,经第讲五十种阴魔,套>主讲:慧律法師主讲。种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魔慧

3、师主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律法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讲

4、套>2396页㈢堕四种颠倒邪见,四颠倒见,经文:【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这一看,就知道充满着矛盾,一半无常,一半是恒常的,一看就知道这个是充满着矛盾跟颠倒的。

5、[注释]:“观彼幽清常扰动元”:“彼”。“幽清”,是幽隐轻清。

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1、表示不容易觉察“元”,就是生灭之根元。恒常扰动、生灭之根元,以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云恒常扰动;然此行人却误以此为一切生命之根元,就是源头,不知道后面还有一个第八意识。“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分”。

2、即,也就是,半无常、半恒常。[义贯]:“又”于“三摩”地“中”,已透过想阴十境之“诸善男子,坚”固“凝”定不动、持“正”其“心”,不起爱求,外“魔不”能“得”其“便”,故能破想阴而令行阴显现;也就是脱到第三层衣服了,那么脱第四层行阴,然彼继而“穷”究此行阴,以为是十二“生类”就是十二类生,生灭的最终之根“本”,然而他“观彼”行阴,七识,系“幽”隐轻“清”、恒“常扰动”、他便以为这是一切生灭最终之根“元”,提早做殊胜解,因此,此行者便“于自他”法当“中”,妄“起计”著、筹“度者,是人”即因此而“坠入”外道“四”种“颠倒”之双计恶“见”当中,双计啊,计执诸法皆是“一分”,就是一半,“无常”,而另“一分”,就是另外一半,却是恒“常”之邪“论”。

3、[诠论]:本节中所述行阴之魔相,是由于行者见行阴之体显现,就是“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便著于其相,复于其相上种种的推究、攀缘、穿凿附会,以自心妄想而去分别计度那些行阴之相,而以为是究竟之相显现,才会有魔事起。若见行阴现]的时候,虽见其相,只要不取不著、平等不动,不随之而起计度者,只觉知那是禅境必经过程中的一个现象而已;如是观察了知,即,却,仍依本法修习,无有旁鹜,行阴即指日可破。然而广而言之,一切魔事的产生,都是由于这件事:就是“见相著相”。

4、于修行当中,于所有见闻觉知,若有所见、有所闻、有所觉、有所知,其种种相,一概不依、不随、不取、不著,只依本心及本法,则魔事自破。这个讲是简单,但做起来,它很困难,因为众生啊,他能所不断。

5、你叫他不取、不著,他无所依止,又没有见到真如本性,所以他修行起来会很困难。反之,若有所见、有所闻,见闻染净、庄严、恐怖、可爱等相,有所觉、有所知,或知、或解、或悟某经、某理、某事,即起贪爱、迷执、计著,则不论你修行多高,定力多深,皆立刻为魔所趁、为魔所用。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