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楞严转变,是经对来自于内心的转变!攀缘心,治攀在《楞严经》讲到两个内涵: 第一个,缘心是防线业力的问题。 你一旦动攀缘心,楞严一定会带动生死业力。经对所以一个人攀缘心愈重,治攀生死业力就愈重,缘心他会循业发现。防线当你起攀缘心的楞严时候,就会随顺你的经对业力--有些人你很喜欢、有些人你不喜欢。治攀这跟过去的缘心业力有关系,宿业所变现的防线景像你没办法改变。所以你一旦动攀缘心,一定会启动你过去的业力,生命就变成二分法。 如果你是安住在真如,生命就没有好坏,它只是个影像而已。但是你开始仁者心动,这个世界就跟着动了,生死业力、宇宙万法也就开始动了,生命就变成了二分法,有好的、有坏的--有些东西你会起贪慾去追求,有些东西你会起瞋心去排斥,这是业力的问题。 第二个,你会产生错误的想像。 业力给你的种种景象跟感受,这是没办法改变的,但是你会生起颠倒想,认为应该去追求,这个对生命是好的。然后过去的宿业,一旦跟颠倒想结合起来,你就造罪了。怎么办呢?《楞严经》是怎么去对治攀缘心? 《楞严经》是认为:业力所变现的这一部分,我们没办法改变;哪些人会对你比较好、哪些人会讨厌你,这一部分你没办法改变。释迦牟尼佛身为佛陀,他也不可能事事如意,所以他的家族要被灭亡的时候,佛陀也没办法改变,他用神通力阻止琉璃王不要去杀害他的家族,也没有办法,这是业力。 但是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不起颠倒想,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在消除业力这一块,而是消除你的颠倒想。《楞严经》提出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三身,意思是说:当我们今天遇到人事的问题时,是先启动慧身--不迷。 你要先观照这个景像是本来没有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虽然这个人跟你讲一些不好听的话,但是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上等人直接从不迷下手,从生死业力中通过去,这个业就消了没了。 但是,要像上等人不迷,不容易,完全靠智慧化解问题的人不多,那怎么办呢?不取。 你要我不迷惑我做不到,我明明看他骂我是真的,那就不要取--不要住在上面。就算这个影像是真的,但我不住,即便你骂我是如此的真实、你伤害我也是如此的真实,我可以选择不要把心住在上面,我可以去念佛、去想一些未来光明的事情,透过无住启发定身--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如果你的智慧、禅定都薄弱,智慧的观照也薄弱、禅定的安住力也薄弱,你又取着了,那么最后的底线就是戒身了--不动,不要乱动!虽然我现在心里很气,但是我先不动,靠持戒的功德来收摄自己的烦恼。 所以《楞严经》是先启动慧身--不迷,如果这个防线被破坏了,就用定身--不取,不取又被烦恼破坏了,就用戒身--不动。所以持戒是整个身口意的最低防线,如果连不动也被破坏了,那就失败了! 这是《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念佛法门为何是圆顿之教
- 莲池大师以十重法义别释净土教法兴起所因
- 法不对机听了烦恼,反而生出障碍
- 出家人还要写自己的延生牌位,那实在是捨本逐末的事
- 出家人为什么坚持上早晚课
- 蕅益大师:选佛谱—净土横超门
- 为什么专诵《法华经》,还能往生极乐呢
- 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 净土一法难信就在我们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
- 为什么佛教常用莲花呢
- 为什么佛教常用莲花呢
- 一切法本来就是无分别
- 「善念」和「善根」的差别
- 把念的地藏圣号和《地藏经》供养十方诸佛,福德不可思议
- 拜占察忏得清净,地藏菩萨会特殊护念
- 在惜福的心性中,让道念自然而然地提升
- 阿弥陀佛为何被尊称为「佛中之王」
- 现三宝形象的,都不应该随便使唤,否则损自己的福报
- 为什么这三个动作值得我们注意
- 初发心菩萨应先求生净土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