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修行实践

《金刚经》分段贯释——离寂静分第十一【上】

《金刚经》分段贯释——离寂静分第十一【上】

1、金刚经分寂静《金刚经》分段贯释——离寂静分第十一【上】。段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总共六次翻译,释离上而世间读诵者,分第每每喜奉秦译本,金刚经分寂静主要是段贯因为秦译本文之简洁利落过去古今文人注释,多至数十家,释离上大多重视消文释义而疏于述义,分第于般若宗旨渐行渐远。金刚经分寂静般若者,段贯心华妙谛,释离上无实无虚,分第密密深深,金刚经分寂静千圣不识,段贯哪里是释离上一家之私言可穷尽其奥妙。芯记禅院公众号发愿方便读诵受持者,择其现前资料方便,刊发王骧陆上师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门以及《金刚经白话述义》,《金刚经受持法略说》共八部分,另外收录刊发六祖大师等的注解,台湾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讲义,做出一个有关《金刚经》的合集,以飨读者,方便受持读诵者。

《金刚经》分段贯释——离寂静分第十一【上】

2、鉴于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错误。希望读者海涵。离寂静分第十一【上】。

3、【分义】学般若法者,在初执有,次则偏空,为说真语、实语、如语、不诳不异等语,世人又执为实有此法矣。上言布施忍辱等行,恐其执于有也,但处处说幻离相,每言不可取不可说等,又恐其著于空而偏乐寂静禅味,不起大悲之用矣。不落作病,便入灭病,二病交起,翻成颠倒,真智无由显发,世尊故说此法,无实无虚以圆之,但圆其体,非泯其用,倘偏乐寂静,即不能发般若之妙用。此无实无虚一句,如画龙点睛,通体活现,由偏空而转知有,不落两边,不取中道,所谓如语者是也。

4、此义惟大乘人最上乘人始能决定通达,虽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经百千万亿劫,尚不能比其胜也。了此一句义者,必理事双融无碍,其目如日光明照,见种种幻相幻法者,斯足当之,当知是人,则是如来矣。以能荷担如来无上菩提也,乃言与佛不异,一切天人皆应以华香供之。言轻贱罪业果报功德者,正表不废事修。

5、一切无实无虚,原不应妄生一切有无前后等分别,加以思议,反自生障也。此全经一大关键,非内求诸己,断无成就之理,即世尊于燃灯佛前,供养承事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未足为胜,以偏于法相,未臻圆义也。【经文】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注释】不诳语者一句,原文无,系鸠什法师所加入,【芯记加注:指鸠摩罗什法师】盖合此土众生之机,以坚其信心也。

《金刚经》分段贯释——离寂静分第十一【上】

1、此法无实无虚,的是真语,【芯记加注,的是,就是的的确确是】惟其无实,故不见诸相可得,众生可度;惟其无虚,故未尝不现起诸相而度众生也。是以即诸相离诸相,即众生离众生。实语者,谓说小乘四谛法也。如语者,谓大乘可如而小乘则不能也。

2、不异语者,谓三世一切诸佛,无不同此一道,不离菩提以为因也。总之佛法以通达为主。行者往往偏于空虚,喜于寂静,难起大悲妙用,智无由显,此亦多生习气,佛故指出无实无虚之义以融之,希世人远此寂静病,以为住处,恐其入于止病灭病。

3、所谓真实义者,即无实无虚之妙谛耳。【经文】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4、【注释】前言无实者,以法体本空也。然恒沙德性,妙用不匮,故曰无虚,以有妙用,不废布施若但知布施而不知离相,即住于实,但知离相而不布施。一执我,一执空,皆非中道,但著意立一中道,又不离二边矣。

5、故重不得,轻不得,著不得,不著亦不得,惟随行者般若力大小而转,非得根本智者,不能契其妙也。入暗与有目,是两大关键,圣凡之别在此。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