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疏文】承上殊因妙果,念佛正由念佛至于一心,心入则念极而空。无生无念之念,念佛谓之真念;又念体本空,心入念实无念,无生名真念也。念佛生无生者,心入达生体不可得,无生则生而不生,念佛不生而生,心入是无生名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如后教起中辩,念佛故知终日念佛,心入终日念心,无生炽然往生,寂然无往矣。 这段疏文是对上面文句甚深法义之诠释。承接第二重法义所标举的持名之殊因,契入念佛三昧之妙果,正显信愿称名至极圆顿、最易成就之特质。 一则从修德层面说。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于念念中,圆伏圆断无明烦恼,圆超五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唯专唯勤,无杂无间,转持转切,久而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乱,是为念极而空。从有念顿契无念,无念之念,谓之真念。由此真念,圆净极乐四土,圆彰弥陀三身,圆证本具之无量光寿。 二则从性德层面说。吾人现前一念,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真心本有,妄性原空。持名之念,本自空寂,念实无念,是名真念。证知修德之念,乃无念之念,即终日无念,终日念佛,由理能成事故。而性德之念,乃念而无念,即终日念佛,终日无念,由事能显理故。 又性修二义,亦乃相辅相成。由修德念极而空之功夫,方契念体本空之理体。念佛功夫不到,不能悟证本地风光。又由性德之念体本空,方可修德念极而空。若自性本体不空,纵能矻矻念佛,毕竟无能契证空寂。正由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事理无碍,性修不二,方能由事持达理持,成就念佛三昧。 又何谓「生入无生」之义呢?亟须了达一切缘生法,念念生灭,此生灭妄心,本自虚妄,无有实体。达者悟心之本空,了无一法可得,空空亦空,无所依,无所得。于此心空性寂中,则终日念佛,终日无念,是谓生而不生(摄用归体)。 又心性妙德,不沉空滞寂,则终日无念,终日念佛,是谓不生而生(从体起用)。又生而不生,则生原不可得;不生而生,则不生亦不可得。双遮生与不生,又双照生与不生,遮照同时,遮照不二,是谓真无生。 《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契证自性圆通常,即是「生入无生」之验证。此于下文《教起所因》第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章中,将详明诠释。 故知净业行人终日念佛,即是终日念心,即心即佛,心佛一如故。 又吾人信愿持名,事相上炽然往生彼土,理体上实无往生之相。诚如天衣怀禅师开示:生则决定生,生而无生;去则实不去,不去而去。 前句谈事,往生宛然;后句谈理,寂然无去。原此一念,本是法界,从缘而起。缘无自性,全体法界。法尔具此威神,法尔具此功用。净业行人当于此拳拳服膺,孜孜践行。 《弥陀疏钞》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一发心诵经口就臭,是诵还是不诵
- 做人需要下心,做事需要埋头。
- 佛家说,净化心灵,贵在自我。
- 你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决定了你的快乐程度!
- 只有一切顿捨,才能迸出净业种子
- 佛法认为,一切世相皆由心造。
- 佛源老和尚:快要死了,切记不要哭啊!念阿弥陀佛,跟他讲不要挂念
- 佛说,一切随缘,得自在之福报。
- 四种情况成就犯邪淫戒的根本
- 你拜一拜佛,无量劫的罪业就都消灭了
- 佛说∶若想让心安宁,就要一切随缘而行
- 佛源老和尚:某法师死的时候,全身都在抽…
- 男女众应分清楚,保持距离,以免障道
- 佛法认为,一切世相皆由心造。
- 佛说:何时放下,何时就没有烦恼。
- 佛源老和尚劝人兼修《地藏经》
- 造同样的罪业,受的果报为何会有轻重差别
- 修行没有旁的,只在自己身心性命上用功夫
- 佛说∶若想让心安宁,就要一切随缘而行
- 佛说:命由己造,相由心生。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