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信得极,不参亦参

信得极,不参亦参不参亦参

1、信得极参禅,信得极不要做功夫,不参亦参把妄想收拢,信得极做一心的信得极功夫,这个门槛太高了,不参亦参年青就出家也要搞几十年才有些轻安相,信得极在家人很难,信得极老年人就更难了。不参亦参参禅也好,信得极念佛也好,信得极止观也好,不参亦参都要先受戒持戒,信得极再学习教理,信得极日用中思维转化,熏习为内在的东西,法不入心,天天参也没有摸到路头。除非个别人不学教理功夫也能用得上,这个与过去的善根有关系,不是普遍的情况。

信得极,不参亦参

2、法不入心就是两张皮,信的极就是要入到信位,乃至初果须陀洹这个程度,就没有怀疑了。法要入心,信的极,你就是不参也是在参。就在妄想里参,不是非要到空里,就在六根门头,起心动念的地方,观心就可以悟了,实际上最早的禅就是观心法门。

3、或者耳根这里体悟。六个根都是心,随便哪一个通了就可以。

4、接下来就是证量有差别。话头禅,先做功夫,功夫做上去了在空三摩地里参。所以忌讳错认识神,实际上跑到远处去找佛性。那些彻悟的大修行人,如傅大士,接引初学,并不是让你做功夫,而是直指,让人在近处体悟佛性。

5、《传心颂》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信得极,不参亦参

1、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至于,有些禅病如任病,是见解错了,变成了口头禅,狂禅,落入无修无证的陷阱,这是一个见解错误。禅还是要去实际体悟的。另一个误区就是把这个识心当作佛性,有的是第八识等同于佛性,这也是错误,这个见闻觉知的源头是佛性,参禅悟道是见到佛性,最初见到佛性,五蕴还在,不出这个五蕴的身心,业识未尽,但佛性与妄识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2、历史上有不少人悟了还没到须陀洹这个程度,悟与证应该分开来看,证阿罗汉不容易,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决》里就讲明心见性以后还是凡夫,五蕴具足的凡夫,四禅的定力也没有,并没有什么神通。大乘人要开悟重点是发菩提心,心要真切,愿意做菩萨,没有那些弯弯曲曲的功利心,做一个好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无所得心,无所得心就是出离心。这就是信菩提心,别教的十信满心就登初发心住,相当于圆教的初信位,相当于小乘教的须陀洹,圆教的初信位已经明心见性了。话头禅是不管前面的这些,前面的小悟无数次,小悟不管他,有没有都不要紧,他是奔着最后的大彻大悟,奔着桶底脱落来的。

3、不同的根机,有不同的方便,经常听到这个好那个不好,其实关键是药要对症,既要懂方便,也要如实说。圆融里也有方便,圆融也不是做和事佬儿。对机而说的话,换了个人就很可能不合适了。

4、有时候在禅堂里讲的话,出了禅堂可能就成了是非。学法要系统的闻思,先有一个框架认识,还要有细节上的精准,要有独立思考。“虎丘元净禅师”: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

5、”师曰:“远亲不如近邻。”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师曰:“近邻不如远亲——《五灯会元》卷十九成都府范县君,县君,古代妇女之封号,圆悟克勤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范县君很早就寡居,一心向佛后闻圆悟克勤禅师住持成都昭觉寺,于是便前往礼拜,请求圆悟禅师为她开示入道因缘。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