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十二套:?15>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1、楞严《楞严经》第十二套:。经第15>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套>通章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说摩萨耳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中圣 2、圆通音菩主讲:慧律法师主讲。观世根圆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 3、套>通章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摩萨耳《大佛顶首楞严经》一经的中圣教起因缘,如前面所说,圆通音菩是观世根圆因为阿难但好闻思,但是楞严不修三昧;所以,有没有修行,就明看有没有定,有没有,有定,这个人就是有修行;没有定,这个人就没修行。 4、而此一经,经过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以及其中种种的难、破,无非要引导阿难,乃至一切众生,悟得本心,以便依此本心,本自的圆觉自性,而起修“首楞严三昧”——这就是本经最终的具体目的。换言之,即如观世音菩萨所言,欲引导、成就一切众生“从闻、思、修底下是,第二节正修耳根圆通三昧。【“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5、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刚刚我们在修学当中,于闻性当中,入流亡所出流叫做缘尘,入流就是闻性,你只要观念很清楚这个重点,那就抓住了这一段整段耳根圆通三昧的重点。出流就是循尘,入流就是闻性,就是这样子。 1、所入既寂,到达寂静的时候,发现动跟静都是因缘生,都是不可得,二相了然不生。所以,动尘跟静尘统统是尘。 2、如是这个定渐渐的增加,能闻以及所闻也不可得,能闻的根、所闻的动静二相也不可得,不可得,叫做尽闻不住。接下来境界更高了,发现这个动静跟根都不可得,所以,觉所觉空,能觉、所觉,就包括动、静、根统统不可得,动跟静跟根都不可得,就是所觉不可得。但是又住着一个觉也不行,所以,要把这个觉还是空掉,空觉极圆,把这个空觉极圆,把这个觉也把它空掉。 3、所以,空觉达到最圆满的时候;但是,还有留一个空也不行,空觉极圆,这个觉性空掉了,达到究竟的圆满;但是,又落入一个空,连这个空也不能着,所以,能空、所空也灭。那么这个灭字,又着一个灭字,最后一个最微细的灭字,能灭、所灭也不可得,所以说:生灭既灭。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生灭既灭生灭既灭不是灭掉生灭,灭掉生灭,又变成另外一种生灭。要记住这一句话,体悟到生则无生,灭则无灭,这个叫做生灭既灭,不是说要把生灭灭掉;把生灭灭掉,还是生灭,这个观念要特别特别的注意。 4、了解生,生空无自性,灭,灭空无自性,不需要有一个生,也不需要有东西去灭它,自然的无生,自然就无灭,这个特别特别的重要。所以,十方三世一切佛,最后的叫做唯有顿悟佛,没有渐悟佛因为就像我们的眼睛,一睁开,就同时看到所有虚空,不能说一睁开,看到东边的虚空、看到西边虚空、看到南边虚空、看到北方的虚空眼睛一睁开,虚空同时显现,证悟也是这样、顿悟也是这样子。所谓:十方三世佛,唯有顿悟佛,没有渐悟佛,就是这个道理。 5、眼睛一睁开,虚空全部看得很清楚;我们心眼一开,所有的圆觉自性完全显露出来。所以这个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许多人他都把它解释成:生灭,再把这个微细生灭要把它灭掉这样的解释,百千万劫不能成佛。不是灭掉生灭,是体悟到生灭不可得,生既无生,灭亦无灭,那么这样子寂灭就会现前。《楞严经》第十二套:?15>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楞严经》第十二套:?15>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