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五时说法都有净土法门的施设

我们说末法众生有个特点,时说施设不知恩不报德,法都很多众生对释迦牟尼佛的有净恩并不了解。因为释尊在这个五浊恶世——劫浊、土法见浊、时说施设烦恼浊、法都众生浊、有净命浊中竟然还能成佛,土法成佛竟然还能说一个一切世间特别难信的时说施设法门,这桩事情那就是法都稀有啊,稀有的有净大事因缘。所以《佛说阿弥陀经》中就用十方诸佛的土法口吻,赞歎释迦牟尼佛在此浊世,时说施设成佛、法都说难信之法来度众生,有净「是为甚难」。

五时说法都有净土法门的施设

从佛的一代时教来看,我们看到佛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开近显远,《法华经》是这样一部纯圆的经典。在此经典中讲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以一大事因缘。

我们来看这「一大事因缘」,什么叫「一」?一乘法;

什么是「大」?一切众生心体其大无外;

什么是「事」?就是出离轮迴,圆成佛果之事;

什么是「因」?一切众生本具的本觉理体;

什么是「缘」?诸佛来讲经说法就是缘。如果没有诸佛这个缘过来,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我们不知道。

所以这「一大事因缘」,其目的就是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开、示」是属于佛那边的,佛通过开示,打开众生烦恼里面的如来藏,来指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悟、入」是属于众生这边的,众生的「在缠如来藏」中,具有如来全体的性德。众生在闻听佛之开示后,他相信有佛性,然后在解、行上契悟,就证入了佛之知见。

佛的知见就是离开一切念,离念灵知,就是出世间的智慧。而众生有种种的根机,种种的好乐,种种浅深的善根,种种程度的烦恼,为了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应这个机来施设教法。本来佛的本怀是要称性宣说一乘法的,但是众生没有办法相信,没有办法理解,所以佛就从实相一乘法里开出二乘、三乘,乃至五乘佛法,这就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施设。

佛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是说预备了要讲什么,佛是无念的,是不动的,他的一切教法也是顺应众生的心识、根机、好乐来施设的。所以佛最后说他四十九年没说一个字,也无众生可度,这是佛的境界。

无众生可度,又终日度一切众生,佛施设门余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循循善诱,让我们的根机调熟。

华严会上将佛的一代时教用太阳来比喻。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先要照到山顶,也就是要说最高妙的法。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佛为界外的法身大士宣说。但是我们这个世间众生,听不懂、也看不到。

所以佛就得不动道场,分身到鹿野苑,为五比丘宣说四谛法。这就是太阳慢慢地要照到山谷里面去了,说最低的法。然后到最后,太阳要落山的时候,它又照到高山顶上。这时候就说《法华经》和《涅槃经》,这样大乘的经典。在佛的一代时教里面,净土一法是一个特别的法门,在五时说法里面都有。

在先照到高山的《大方广华严经》里面,就首先宣说了净土往生一法,这就是体现在《普贤行愿品》里面。特别在方等时广为宣说,到了法华时还在说。

所以我们说净土一法,有别五时,有通五时,五时都有净土法门的施设。但是净土法门要称性说出来,这就要等待机缘。

我们从目前所翻译出的净土三经来看,有一个特点,就都是佛观众生,待其能够荷担、相信净土一法的时候,他才心怀愉悦地来说。这一点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佛说无量寿经》中。《佛说无量寿经》在五种原译本里面,是同样一个缘起。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