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问答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六)16---18慧律法师主讲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1、楞伽《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阿跋六,多罗16---18慧律法师主讲。宝经讲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主讲:慧律法师主讲。法师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六)16---18慧律法师主讲

2、主讲《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阿跋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多罗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宝经

3、慧律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法师“不觉无我,主讲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无我”,楞伽此指法无我,以二乘之人但证人无我,而不能如实觉了法无我,故唯于诸法之自共相上,妄自摄受取著,而妄生实有阴界入法可灭之想,不了唯心现量。若见唯心,即见法无我,则阴界入、自共相,皆不可取著。

4、【义贯】“若”内八识之“因”、与“若”所“攀缘”之外境、及“彼”能取之“诸受根”皆悉寂“灭”已,则前七识亦“次第”灭而“不生”,这个是大乘啊。此为大乘从根本修断之正断。

5、除此正断之外,其“余”二乘之人,以法执未忘,“自心妄想”分别,“不知苦乐”本无自体性,唯心妄现,乃以前方便而“入灭受想正受”、或入“第四禅”、或入“善”达于四“真谛”之八“解脱”。二乘之“修行者”于此等境界却“作”究竟“解脱”之“想”,然实仍“不”能“离”于八识,亦“不”能“转”藏识之名,而“名”为“如来藏”;若有第八“识藏”之名,则“七识”之生灭“流转”便“不”得寂“灭”由于以“彼”藏识为“因”,外“攀缘”诸境界为缘,而“诸识”方得“生”起“故”,是故藏识之因不灭,则七识之果便不得灭。然此“非”诸“声闻缘觉”之“修行境界”,以彼二乘“不”能如实“觉”了法“无我”性,故唯于诸法之“自共相”上,妄自“摄受”取著,而妄“生”实有“阴界入”法可灭之想。

六16---18慧律法师主讲

1、所以二乘人于生法里面,另外找无生,大乘不一样,于生灭当下就是不生不灭,这个就是境界差很多。1079页【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地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三昧道门乐,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向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这一段是告诉你:从根本下手,把经文消文释意一下,见如来藏,意思就是如果你的功夫到家,能亲见如来藏,有证量的功夫则五法,这相、名、妄想、正智、如如,自性就是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人、法这两种无我等一切的分别境界,都是寂灭的。

2、“寂灭”什么意思啊。寂灭就是契入一如叫做万法一如,由于契入万法一如,由此随着方便,地指诸地,地就是诸地,由此随着诸地的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外道见就是外道的知见,也不会影响这样子悟道的圣人,不会倾动也不会受外道的影响,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种三昧道门乐,这十种三昧前面都讲过了,三昧觉所持就是,诸佛的三昧觉力所加持,因此就不会像二乘人沉空滞寂,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取受,不取受,自愿不取受,也就是不入涅槃。三昧门乐及实际,实际就是真如实际,就是指涅槃的意思,所以涅槃又叫做实际,实际叫做涅槃。

3、简单讲,就是不住涅槃的意思。自愿不取三昧门乐以及不住涅槃。接下来,趣向当然就是趣向于如来的自觉圣趣,不共,跟二乘人不一样叫做不共。

4、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所以大小乘的分水岭,大乘是,智达到究竟,悲达到究竟。那么小乘呢。智不够,悲还是不够,所以大小乘这两个字在分,其实法并没有大小的,只要你回小向大,发大智心、大悲心,你也是能成佛。

5、所以大小乘从经典比较具体来分,就是:大乘讲的都是达到究竟的智,就是大智,悲心是无众生不度,本身不入涅槃,大悲心够,那么大悲跟大智,就是代表一种大乘的行相就差不多,佛经讲的小乘的思想,但我们没有看不起小乘,小乘回小向大也一样是究竟,这是一种勉励的话,不是贬低小乘的意思。所以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圣种性就是十地,简单讲十贤圣种性就是十地道。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