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观脱离过去,假观创造未来
龙树菩萨《中观论》有一个偈颂:「因缘所生法,空观我说即是脱离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过去」「空」怎么去理解呢?就是假观「因缘所生法」。我们内心跟外境接触的创造时候,会产生一个因缘的空观假相,当然这跟业力有关系,脱离你有什么业力,过去你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假观「假相」。问题是创造我们面对这个假相的时候,这个假相会触动我们内心的空观「感受」,各式各样酸甜苦辣的脱离感受,感受再接下去,过去各式各样的假观「想像」就出来了,「想像」你再不注意,创造那就要产生「烦恼」了。 我们从凡夫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烦恼重就是你的想像力太丰富了,因为你没办法控制你的想像力!我们一个人的痛苦,完全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外在的环境只是个助缘,因为你面对这个假相,你就不断的打妄想,烦恼到一个程度,它就一定要造业;你这个烦恼的能量累积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你就控制不了,一定要造业了。楞严经的修学就是当烦恼还没有成形,还没有达到一定势力的时候,你就要把它赶快消灭掉,就像这个「火」,星星之火你就要赶快消灭,你不要让它已经变得很强大了,把你完全主宰了,那你就得听它的,你就只好心随妄转。 「空观」的智慧就是消灭我们对于这种妄想的一种执取,就是楞严经说的妄想的根本「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它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空观」的意思就是:它没有真实的体性,楞严经发明「空」的道理,它在过去、现在、未来,它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你说「妄想」从什么地方来呢?你说它从「外境」而来,外境怎么会有妄想? 诶,这个人刺激我,才有妄想,不可能!那个人他刺激你,那只是一个外境。你说「我自己起妄想」,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怎么就有妄想呢?所以它只是一个因缘,「心、境」碰撞你的业力,你个人的业力「循业发现」的一个假相。所以妄想它是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它只就是一个因缘和合,当下剎那剎那生灭的假相,它只在释放你的业力如此而已。 当我们开始修「空观」,慢慢、慢慢的,对心中的妄想会慢慢的脱离,虽然它存在,但是它已经不能干扰你了,我们讲「离相清净」。修空观的人,他内心会慢慢、慢慢的寂静下来,他会跟自己的妄想脱离。但是我们不能这样以此安住,应该从这个「空观」来破妄,破妄当中慢慢成就「清净心」。大乘佛法成就清净之后,他要产生「愿力」,这个就是修「假观」。 空观是在破假相的执取,假观它又创造一个假相,菩萨道没有假相,你是没有动力的!他要创造一个诸佛菩萨功德的一个假相来欣求;他内心要产生众生苦恼的假相产生悲悯;他要假借布施的假相来开显我们内心当中施捨的功德;他要透过持戒的假相来灭恶生善,各式各样波罗蜜的假相来启发菩萨的断恶修善。所以菩萨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他又出现了假相,使令他能够不断的增上、不断的调伏自己,这个假相的重点,为了成就菩萨的菩提心。 可以这样讲,修学「空观」让我们一个人脱离过去。我们一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你永远不能脱离「过去」的阴影,「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个很麻烦!弄得我们自己障碍重重,我们现在想要学佛,想要趋向光明,但是过去的烦恼放不过我们,过去的罪业也干扰我,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脱离不了过去。你脱离不了过去,你就失掉了未来! 「空观」会让我们慢慢远离「阿赖耶识」,让我们跟过去做一个切割,重新开始!「空观」会让我们回到生命的原点,你从什么地方来?找到我们最初生命的原点,从那个地方重新出发。一个人不能跟过去做一个切割,就糟糕啦!你生命就很难突破,你完全被你过去的烦恼、业力控制得死死的,你这个人一生的命运,大概就被算準了。 所以从空观当中,使令我们脱离过去,而假观它却会帮助我们创造未来:「破妄」就是远离过去;「显真」开显心性的妙用,使令我们一个菩萨,能够好好的去创造「来生」的功德庄严。前面这样的一种「破妄显真」,都是要透过语言文字的思惟、观察,所谓的闻、思、修,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个是一个「显教」的方式。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密教」的方式,密教它是「持咒」。这个咒语,它只有听音声,它不能思惟的,你完全用音声来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熏习,你会发觉,它也有破妄显真的效果,但是跟二十五圆通透过一个闻思修的方式入真如三昧是截然不同,这里是靠受持‘楞严咒’,在每一个音声的带动之下,使令我们内心当中慢慢慢慢的,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达到这样的效果。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丰子恺的牛画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五)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三)【讲义】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四)常住真心
- 天乘四空定之空无边处定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九)【讲义】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音铎)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八)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二)【讲义】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
- 五戒受持不住能捨戒吗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八)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七)【讲义】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二)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父名:弥多罗尼,此云慈女,母名。双兼父母为名,简称满慈子
- 如果不吃肉,吃蛋可以吗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七)阿难自云:“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文只半卷,即题中诸菩萨万行是也。此是自他两利,上求下化之行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七)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二)今更约理解释,如是之法,按本经,如来藏妙真如性为如,如者不动之义
- 打坐念佛气一直在头上鼓,应该如何解决
- 共读楞严开示(贰佰)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讲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四)常住真心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