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无常,调伏我见的颠倒
以下的观心无常观心无常跟观法无我,偏重在调伏我见的调伏颠倒颠倒。就是观心无常我们明了分别的心是剎那剎那生灭的,我们是调伏颠倒没有一个常一主宰性的,叫观心无常。观心无常 迷却真常,调伏颠倒缘气纷纭集一腔。观心无常离彼前尘相,调伏颠倒分别成何状?饶你会思量,观心无常终归罔象。调伏颠倒过未无踪,观心无常现在原长往。调伏颠倒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观心无常 我们心中,调伏颠倒有一个自我概念。观心无常我们先讲妄想,这个明了、剎那剎那的心是怎么来的?就是「迷却真常」,我们迷失了真实常住的真如佛性,或者说现前一念清净心向外攀缘,「缘气」就是一种攀缘的作用;「纷纭」,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攀缘,它不是一次的攀缘。 那种相续的攀缘作用,就形成一股强大的「水流」,这个水流因为它一个接一个,相续的力量太紧了,所以我们感觉上它是一个恆常的东西,其实它是剎那生剎那灭。就是心念的活动,其实它是有相续的生灭相,但是因为我们本身产生错觉,我们认为是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这段偈文主要是在说明我们本来是没有一个自我概念的,这种自我意识本来没有的,只是一种攀缘的作用,念念的相续产生出来的一种错觉。 我们再看下面的正文。 「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妄想的心跟真实的心判断就在这一块。《楞严经》上说:怎么知道我是打妄想?很多人问:「我现在想要干什么,我要去买一个东西,到底我买这个东西的动作,是来自于智慧的观照,还是来自于一时的妄想冲动?」 妄想有一个特点,它是离尘无体,离开了外境,就没有自体了。我们前面说过,妄想一定要透过感受,感受是所有罪业的根源。一定要外境刺激感受,然后再启发妄想。所以你把外境拿掉,你这个妄想就没有了。你看我们今天对某个人起瞋心,你心中把那个影像拿掉,你的瞋心就不活动了;你的心对某一个人起贪爱,你把那个所缘境拿掉,贪爱心就没有了。它离开了前尘,离开了所缘境,它就没有自体。 这就是为什么《楞严经》要我们修行人反应慢一点,妄想的天敌就是时间。你想要做什么,如果没有把握,你放个一两天。如果是妄想,一定消失掉,因为这件事情它所缘境消失掉,妄想就消失掉。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妄想一定是外境刺激才有的,离开外境它就没有自体了,所以「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这是第一个观察妄想没有真实体性的一个方法。 第二个,「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 我们打了这么多妄想,关键是它毫无意义,这个很重要!我们透过佛法的道理去思惟,我们这个能量是有意义的,对你的解脱,对你的离苦得乐,对你往生是有帮助的。但是我们打很多妄想,比方说,我们以前做过转轮圣王,打转轮圣王的妄想;你做过蚂蚁,就打了蚂蚁的妄想。那么无量劫来,我们每一个生命得到的时候,我们都站在自己生命的本位来打妄想,结果到现在对解决轮迴的问题一点都没有帮助,所以我们要知道「终归罔象」,就是妄想是没有实质效果,没有实质意义的,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 这个说明妄想没有自体。前面是讲没有意义,这个是讲没有自体。因为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比方说有些人喜欢吃豆浆,豆浆的境界一刺激,他吃豆浆的心的妄想就开始活动——我要吃豆浆!那个自我意识就出来了。 那么这个心到底有没有自体,怎么知道呢?这分成三块: 第一个就是「未生无潜处」。我贪爱豆浆的心,在以前它到底在哪里?豆浆没有现前的时候,我贪爱心没有活动,还没有生起这个贪爱心的时候,它在哪里? 第二个,「正生无住处」。它在活动的时候,它到底住在哪里?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第三个,「生已无去处」。等到这个豆浆吃完了,你这个贪爱的心也没了,那么它又到哪里去了呢? 所以,从还没有生之前、正生的时候、生了以后三心来看,都没有自体,它只是一种因缘的假名、假相、假用而已,它只有作用,但是它没有自体。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它没有真实义,所以叫作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总结:「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就是说这种自我意识,其实是以一种剎那剎那生灭的心机,一种流动的作用来形成的,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个主人翁。 外道,他也相信轮迴,有很多外道也是相信因果的,但是他不知道妄想是没有自体,他在妄想当中有一个自我概念。他认为说:我去造善业,也是由我来得果报。就好像我今天死亡,我这个房子破旧了,我不要了,我换到一个新的房子来住,但这个里面的人是不变的,这就是一种自我概念。 其实我们生命改变的时候,我们的想法也改变了。你想想看,你前生是个男人的时候,你是这个想法吗?不可能!一个男人的身心世界转成女人的时候,你的思想也改变了。你以前是个蚂蚁的时候,你是这个想法吗?也不是这个想法。所以这个妄想,它是随你的生命在变化的。 我们过去经历过很多次的生命,只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个清净、离一切相、明了的心性就像念珠一样贯穿到最后,只有你当下这一念心性,是你真实的东西。 浮在心性表面那些影像,通通是捏造出来的,只有「镜子」是真实的。一个男人站在镜子前面,它现出男人的影像;一个蚂蚁站在镜子前,它现出一个蚂蚁的影像。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是虚妄的,那是循业发现,随顺因缘而显现出来的。所以这个观心无常,就是破坏我们对内心的一种自我概念。这个地方其实是一种空观的智慧。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什么样的人不能皈依佛门
- 《金刚经》分段贯释——净土究竟分第十五
- 《金刚经》分段贯释——明法身分第四【上】
- 《金刚经》分段贯释——明法身分第四【下】
- 五时说法都有净土法门的施设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六)16---18慧律法师主讲
- 一个很离谱的发现:人一定要坚持做让自己“爽”的事
- 《楞严经》第十六套:?29>五十种阴魔
- 佛法四种层次的「信」
- 《楞严经》第十三套:?18>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三)1---3慧律法师主讲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六)13---15慧律法师主讲
- 念佛时常见佛像放光,这个该怎么处理
- 万里云山归祖庭 千载一会道心倾——美国万佛城恒实法师一行回云居山真如禅寺礼祖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24>
- 《楞严经》:十种禅那中显现的境地,都是受蕴在心体中交互涌动,因此才现出这些事境。
- 舍利弗成佛国土的大菩萨有哪些功德相貌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9>
- 《楞严经》第十二套:?6>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29>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