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身份对我们都很重要
《法华经》有一句话说:「诸佛两足尊,两种知法常无性。身份佛种从缘起,对们都重是两种故说一乘。」就是身份说,做为佛陀是对们都重福慧两足尊。他的两种智慧看到一切法常,就是身份心性;他又能够知道无性,又看到缘起。对们都重佛陀同时看到一切法的两种妙的心性,又看到染净的身份因缘所生法。那么,对们都重他提出一个概念,两种叫做「佛种从缘起,身份是对们都重故说一乘」。就是,心性它是不生灭的,但是本具的心性要靠因缘来激发它。所以理观一定要事修来激发它。 学《法华经》他能够不执着因缘,但是他又能够勇敢地面对因缘。法华经面对事情是三个态度:第一个发自内心。他所有因缘都是先拉到心性,先发自内心。第二个借助因缘。他要假借因缘来修。第三个超越因缘。发自内心、借助因缘、超越因缘。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灭恶生善的过程中,有一生因为罪业的因缘堕落到火车地狱。这个地狱就是有两个人去同时拉一个火车,一个火烧的车,很热又很重。释迦牟尼佛当时比较强壮,另外一个跟他拉车的人比较羸弱,就拉不动,拉一天也拉不动。有个牛头狱卒,长得像牛头的狱卒,看到那个人拉车拉不动,就拿铁棒打这个人,打得他整个皮肤都流血了。他就哀嚎起来。释迦牟尼佛就把他扶起来,劝阻牛头说:你别打他,他身体羸弱,他又不是故意的,让他慢慢拉吧。牛头一想,你多管閑事是吧。就过去一棒把释迦牟尼佛的头打破了,结果释迦牟尼佛就死掉了。他本来在这个火车地狱要待多久呢?要待一百劫的时间,但因为他一念的慈悲心发动,所以他这个地狱的罪就灭掉了,就生到忉利天去了。这个是《大方便佛报恩经》里面讲到的一个公案。 那么现在要问一个问题,如果你今天不走心性这条路,你是从因缘所生法发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从因缘所生法去观众生苦,你是向外攀缘。如果你的菩提心不是称性而起的,不是超越因缘,你看到了这个旁边的人值得怜悯,你也一定看到另外一个:牛头狱卒拿着铁棒打人,对不对?你觉得你会多管閑事吗?我看你未必会。所以,菩提心有两种,凡是因缘所生的菩提心,它是脆弱的。佛陀说,有的菩提心是脆弱的,容易退转。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你一开始护持三宝是因为看到三宝庄严;你哪一天看到佛法僧三宝,其中有一个宝不庄严了,你就不护持三宝了。因为你的菩提心的一开始 「你是怎么来的」很重要。你这个法是怎么来的,会影响它的结果。 所以你学佛,你为什么要学佛?我看到出家众很庄严!你要哪一天看到出家众不庄严,你怎么办?凡是从因缘所生法得来的东西都是很脆弱的。今天释迦牟尼佛他堕落到地狱,他为什么有这个善根?看到狱卒明明拿着这个刀杖,他都能够仗义执言,他的善根是超越因缘,就是我做我该做的事情。你只有超越因缘,才能够转变因缘! 所以在《楞严经》说 「不为物转,才能转物。」如果你不学《法华经》,你也可以发菩提心,你也可以生慈悲心,但是你所有的东西都被因缘所生法框在那里,就是这个小水泡,你很难自我突破的。因为你只能用众生的思想、众生的行为去行菩萨道,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你就做不出来,你做不出来了。因为你一开始在成长你的善根的过程,你完全是从外面借来的,而外面借来的东西是脆弱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从众生法界不能直接契入佛法界,要经过这个过程,就是心法界。要先回到心性,这是一个成佛的捷径。 就是用心性来带动因缘法,而不是直接跳进因缘里面。我们如果今天不把心性的功德启动,直接跳入因缘所生法,那就糟糕了!那这个佛法就很难修学了,就很难进步了!你背负了这么多的业力,你累积了这么多的颠倒妄想,你今天不走心性这条路,那怎么走呢?你说你怎么走呢? 所以,智者大师就提出:佛法妙、众生法妙、心法妙,先建立心法妙的平台。这个时候,那就是一个成佛的捷径了,一个大白牛车。就是,不管你过去烦恼有多深,不管你业障有多重,你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它会产生最快的反转,这个就是妙法!这个观念很重要!先谈方法,这里只是讲到真如本性的功德妙用。就是说,今天你要学佛,你要先了解自己,知道你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 你不能说一天过一天,是吧?我们自己有两个角度观察:第一个从因缘观察;第二个从心性观察。从因缘观察,那没话说,那叫「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现在学佛其实有点晚了,因为业力已经弄出很多烦恼,妄想也很重。但是我们还有一个本来具足的东西,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如果你会把它启动起来,那就不一样了,那局势就不一样了。那叫做佛陀是我的父亲,我是佛陀的儿子。 我们现在也可以说:我是一个乞丐。其实,现在人生,你的快乐是别人施捨给你的。难道不是吗?你说你现在所有的快乐,哪一个不是因缘所生法给你的?你过去有善业你才快乐,否则那你怎么有快乐呢?所以说,我们是一个乞丐,所有的东西就是因缘施捨给我们,我们才能够活到现在。 但是,你别忘了你还有个身份:你曾经是大富长者的儿子。这个父子关系是不会改变的,不会因为你离家出走而改变。父子叫做天伦。如果我们今天能够善用我跟大富长者的父子关系,那就不一样了。当然,如果这个关系你完全不理,就做一个乞丐,那你去工作,要赚到像大富长者的财富,那就不知道到什么时候了。所以,你要记住你有两种身份。你还记得吗,你从什么地方来?欸,我从轮迴而来,对,也是!因缘所生法,我们其实从轮迴而来。还有一个,你从一念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心性而来,这个身份你别忘了!我们是两种身份,这两种身份对我们都很重要,一个理观,一个事修。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学佛人要透过这关,不需要去求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三)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四)【讲义】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九)若汝执恡(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 我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是我心中之佛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一)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九)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 《金刚经》的法与非法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六)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 随机阅读
-
- 不必为了追求不倒单而不倒单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七)“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瑠璃合’,无有是处。”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 蕅益大师开示三种念佛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一)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六)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 志公禅师:十四科颂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 共读楞严开示3——科判与序文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九)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
- 《观无量寿佛经》图文解说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八)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於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六)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八)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
- 心力跟佛力之间的桥樑
- 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
- 佛语中的智慧:不要后悔对任何人好
- 修佛的目的就在修心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