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破色阴有这四种
1、楞严《楞严经》破色阴有这四种。经破《楞严经》破色阴,色阴判教不同,有种根器不同,楞严就有多个路口,经破所以也有多种的色阴注解。 2、有种传统的楞严,最简单的经破,大乘始教,色阴外道,有种在四禅这里,楞严发通了,经破五眼五通,色阴境界类似色阴区域。四禅是共法,外道与佛法共同有的,发世俗谛的菩提心,心与佛相合,在做人做事中实践佛法。 3、资粮道阶段的修行,菩萨道在十信位阶段的修行。菩萨道在住位阶段的修行。对应小乘教是初果到阿罗汉。 4、大乘始教,认为,《楞严经》耳根圆通章的【入流亡所】正是小乘教初果须陀洹这个程度。理由是,《金刚经》里这句话,【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5、】声闻法,四念处的毗婆舍那,是佛法特有的,与外道不共。耳根这里,反闻闻性,一般人根尘没有脱落,实际上是修奢摩他,如果达到“六解”,是什么情况呢。就是身体内的六个根感觉是一个圆融的觉,见闻觉知都是“这个”,不能分割,这个境界其实就是经文讲的【久销六根】。【汝须陀洹】《楞严经》【亡一】要到圆教的初住位。 1、“身根结”解开了就感觉身内身外都是圆融的“觉”,还不是自性,达到“六解”的程度:【闻复醫根除,尘消觉圆净。】,了脱分段生死。他们说的“身内真如还遍外”,【尽闻不住】,这里的【尽闻】,就是解开了“身根结”,脱离了六道轮回,就是,【明不循根,寄根明发】《楞严经》,就是,【闻复醫根除,尘消觉圆净。】《楞严经》,起心动念就有“相”,不起心动念就没有。 2、按照正常的次第,到这里私心杂念就没有了。你像本焕老和尚十多年没有杂念。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 3、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不可妄会所以,通教,或大乘始教,先修后悟,先要到初果须陀洹这个程度,然后走完解脱道这段路,然后是贤位阶段的境界,【尽闻】了但是不能“住”,【不住】,因为“心”还在,伪山禅师讲的“具足观境”。 4、还要亡心【觉所觉空】是破识阴的过程,识阴就是第八识的觉明心,第八识在迷位,这个就要参禅才能打破根本无明,见到本来面目。第八识在觉位就称为第九识奄摩罗识。彻见本来面目,以后,【空如来藏,立大圆镜】,大圆镜智就是第九识。 5、不动地菩萨以后的路,也有第三无明流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圆教的初信。大乘圆教,色阴尽了就是明心见性,《楞严经》破色阴有这四种
《楞严经》破色阴有这四种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