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买点供品,佛菩萨就不加持你了吗
诸佛菩萨加持力,不买不加那得你自己发心,点供还有你得求他。品佛菩萨有人这样问我,不买不加他说:「若是点供念经、拜佛、品佛菩萨进佛寺都要供香供花,不买不加佛也受小恩小惠,点供佛菩萨也得给他点好的品佛菩萨,不然他不加持你。不买不加」 我说:「是点供这样解释吗?」 他说:「怎么不是?我们到庙里都得拿香,还跟我们说你得买点供品,品佛菩萨你不买点供品,不买不加佛菩萨不加持你了。点供」 我说:「谁跟你说的品佛菩萨?我跟你说过这个话吗?」 他说:「你是没说过,是这样子的,我看进庙没拿香的很少。」 大家要这样理解,咱们是表示咱们的恭敬心。他这一说,佛菩萨都贪污了、都受贿了,那可麻烦了。有这个事吗?没有这个事。这是表示我们自己的诚恳,表达心地,用这个来表示一下子。这个就是因,佛菩萨加持力是缘。这个因和缘,这个是增上的因缘。这还是你自己自利的,但是你也在利他,你把你所做的、所修的迴向给一切众生,这不是利他吗? 还有我们不论你学哪一门的法,你得用你自己的智慧。让你思惟,你脑子里多多思惟,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着人家说。换句话说,不要人家牵着你的鼻子走,你自己走就好了。 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当你修行的时候,你自己脑子多用点思考。思考就是观,你要观,你没有观力加持是不行的。他修那一法是他的因,外边有这个缘来助成他;你修是你的因,你的缘也不同,因也不同。你说不布施,咱们天天在布施,你上完早殿,早殿里头就让你布施了,迴向不是布施吗? 有人跟我辩解,说:「有好多老修行住在山里头,光知道自己用功,不管别人。像二乘的阿罗汉自私自利,光自己度自己成阿罗汉。」我说:「谁跟你说的?我不是这样认识的。」他说:「你怎么认识的?」我说:「阿罗汉没有一个不度众生的。」 他说:「佛说的,阿罗汉不度众生。」我说:「佛是鼓励他们,因为他的心还不大,度众生还不是那么普遍。」哪个阿罗汉在印度当和尚的,他不去乞讨?不去托钵乞食吗?不是像我们现在家里自己来做,托钵乞食,受完人家供之后,问人家所求,「你有什么愿望,有什么要求?」要念经给人迴向,或念佛给人加持。一定要问人家什么愿,他问的时候,他发心的时候,给人家迴向的时候,不是度众生吗?他乞食本身就是在度众生,他向人家求饮食时候,他就要给人家迴向,没有一个阿罗汉不给人家迴向的。 这是佛的教导。那是佛鼓励他们,呵斥他们不发大心,是这样子。他就是自己先成道业,成就道业要修,要这样认识的。不要跟着人家说阿罗汉不度众生,呵斥小乘人,咱们还没这个资格。 听到好多人说我不学小法,我要学大乘。你得一步一步来,你得把见思惑断了。不断见思惑的时候,就直接进入佛乘的,没有。不断见思惑,要断无明的,没有。 像我今天要拜忏,拜忏了,你的心先静一下。到正式拜的时候,每句话都讲「一心敬礼」,你千万不要两个心、三个心、四个心,乃至包括好多心到这里来磕头。磕头只有身体礼拜,效果不大。虽然也在磕,拜完了,也出一身大汗,汗白流。汗白流的意思,是你得到的少,而付出的多。这样子就需要净心,需要观心。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要想离开畏惧所求皆满,应该这样去做
- 佛源老和尚:能那样子的用功,哪有不能了生脱死呢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三)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 修心,就是抛弃欲望、放下心事的历练过程。
- 这才是究竟的快乐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二)“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八)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心之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八)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心之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
- 知道一切影像,都是内心变现出来的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 随机阅读
-
- 「鬼子母」的由来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九)“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 如果不吃肉,吃蛋可以吗
- 元音老人|法身、报身、化身~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二)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二)“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 舍利弗成佛的国土有什么特点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三)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三)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二)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
- 大安法师:水火二河白道喻详解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二)“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 修佛的目的就在修心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 艰难的回归路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五)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四)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一)在学如何观真心本性以前,先要能观察及判别妄心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