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何谓三轮体空

何谓三轮体空

1、何谓我们要探讨的轮体问题是:三轮体空。正信的何谓佛教徒都相信因缘果报的关系,所谓善有善报、轮体恶有恶报,何谓就是轮体造作了善业,未来世就会得到善报;反之,何谓造作了恶业,轮体未来世就会受恶报。何谓而最直接的轮体善报就是布施,不论是何谓以钱财救济贫困的财布施,免除他人生活中所遭受恐惧害怕的轮体无畏施,或者是何谓弘扬佛法教导他人正确的解脱道乃至佛菩提道,使得他人有因缘实证解脱及佛菩提果的轮体法布施,都是何谓善业;作三种布施,未来必定感得人天善果,甚至佛法中菩提及涅槃的清净无上的果报。因此一般人常以“种福田”来称呼布施行善,像《优婆塞戒经》当中,释迦牟尼佛有这样子的开示:“如为身命耕田种作,随其种子获其果实;施主施已亦复如是,随其所施获其福报。

何谓三轮体空

2、”,《优婆塞戒经》卷五,说:“就好像为了身体和生命而来耕田种作,随着他所播下的种子,将来就能够获得果实来滋养身体、增长生命;施主布施之后也是一样,随着他所布施的对象及内容,将来也就能够获得他的福报。”所以说:“生我福。

3、”福田既然能够生福,那么依田的本质,当然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且依着田的良莠差异,也就是土壤的肥沃贫脊,会影响作物收成的多寡。例如经中这样讲:“如以种子种于薄地,收果减少;若以种子种之良田。”,《正法念处经》卷七十,也是必然的道理。就像世尊祂开示说:“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

4、”,《优婆塞戒经》卷五,意思很清楚,就是布施对象的证量越高,以及所布施的财物越是珍贵稀有,那布施者所得的果报就越多。以这样的原则来看,佛陀的弟子舍利弗虽然已经是三明六通大阿罗汉,但是证量毕竟不如佛,应该是舍利弗供养佛世尊的福德,比世尊布施给舍利弗所得的福德要多。然而世尊祂却这样讲:“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于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

5、”,《优婆塞戒经》卷五,甚至于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当中,也是这样说:【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而问舍利弗:“汝以饭施我,我以饭施狗。”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义,佛施狗得福多。”】,《大智度论》卷三二,就是以布施所获福德来说,受施者的证量很高,这是田胜;而施主的证量高,则是施主胜;但这两者再进一步比较的时候,证量越高的施主,虽然布施给证量不高的受施者,甚至是一条全无证量的狗,施主所获得福德胜过对证量很高的受施者行布施,这就是所谓的“田胜不如施主胜”。

何谓三轮体空

1、从这些佛陀的至教开示,显然想要得到什么样的果报,自然就应该要去选择种什么样的福田,都是有分别的;就是在施者、受者乃至施物上面去作分别,那就不离种种相,有施者的相、受者的相以及施物的相,其实就是住在这种种相上面去加以分别。然而在《金刚经》中,世尊却又对须菩提尊者这样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一段经文,释迦牟尼佛的意思是说:“菩萨不应住在相上而行布施,不要住在所布施的物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相上面去分析所布施的财物是否贵重值钱。

2、如果菩萨这样子不住相布施,他的福德才真正是不可思量的。”而且,如果再加上《金刚经》这段经文前一句,世尊开示:“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当然,世尊的意思:“布施者也不要住在布施者的我相以及受施者的人相、众生相上面而行布施。

3、”所以就说:能施之人,体会了达我身本空,并不存在有一个“我”为能施者,既然知道无我,就不再有想要求得福报希望之心,这就是施者空;既然施者空,没有一个我为能施之人,当然也不存在有他人为受施者,这就是受者空;能够体达我、人一切皆空,又怎么会去分别而存在有什么资财、珍宝之物而来作为施物呢。这样就是施物空;没有了布施者的我,没有了受施者的人或众生,也没有布施之物或法,三者皆空,就称为三轮体空,又称为三轮清净。

4、比如《大般若经》当中,圣教这样说:“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三轮清净;何等为三。一者不执我为施者、二者不执彼为受者、三者不著施及施果,是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三轮清净。

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二四,但是,这样不执著施者、受者、施果三事而三轮清净的布施,到底真实的义理是什么呢。或许有人会认为:“这还不简单。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